本新聞轉載自12月3日的多維新聞網,如不同意轉載,請聯絡板主刪除此篇文章
來源﹕美國之音
記者﹕西斯科(華盛頓)
巴拉克.奧巴馬11月4號當選為美國第一位非洲裔總統。當天﹐另一件具歷史意義的事情同時發生。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11月4號在華盛頓為聽覺障礙人士舉辦了晚會。他們測試了一項新科技﹐未來有一天廣播將會出現幾乎同步的字幕﹐造福那些聽不見聲音的人。
美國一些聽覺障礙的人在總統大選投票的當天晚上﹐通過新的廣播技術獲得選舉消息。估計﹐美國大約有2千800萬人有聽覺障礙﹐其中一小部分人聽不到任何聲音﹐但很多人是後天發展成的聽障問題。
廣播內容實時轉為文字
這項技術的支持者說﹐很多有聽覺障礙的人將受惠于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的這項新科技。全國公共廣播電臺高級工程師簡.菲利浦.安德魯斯說﹕“他們完全沒有辦法知道廣播節目的內容。今天晚上﹐我們讓他們有機會通過文字來聽廣播。”
這完全應該歸功于數據技術。來賓們觀看著現場節目的字幕﹐經由特殊的廣播接收器﹐廣播內容直接轉換成字幕﹐展示在屏幕和筆記本電腦上。來賓向研究者講述自己這項技術的看法。謝裡爾.赫夫納說﹕“我太喜歡這個技術了﹐它太令人興奮了。我恨不得現在就能使用它﹗”
全國公共廣播電臺還向他們展示了為耳聾乘客研制的車內技術。汽車駕駛員在廣播屏幕上看到的東西﹐聽障乘客同時可以看到廣播字幕。
非營利實驗室研發新科技
這項技術和字幕軟件由全國公共廣播電臺在華盛頓的實驗室裡研發。麥克.斯塔林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他說﹕“我們是美國唯一一個研究廣播科技的非營利實驗室。我們進行這項研究是因為﹐我們認為﹐數據傳送帶來了很多新東西﹐我們可以提供很多新的公共服務﹐讓廣播以嶄新的面貌進入21世紀。”
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的使命是通過它的800個廣播站﹐向美國全國播報新聞和文化節目。斯塔林說﹕“我們愈來愈多地問自己﹐我們向全國的廣播是否只是無線電訊號而已。我們問自己﹐我們能否打破障礙﹐讓從來聽不到廣播的人終于可以聽到了呢﹖”
全國公共廣播電臺實驗室繼續努力改善這項科技。他們希望證明﹐數百萬名聽障人士能夠看到廣播字幕。現在的目標是降低成本﹐說服制造商這是一個充滿商機的市場。
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
[新聞]新科技讓聽覺障礙人“聽”廣播
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演講]2008/10/29 Application of implantable hearing device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專題演講
- 主講人:林永松 醫師/教授 (學經歷簡介)
- 題目:Application of implantable hearing device
- 時間:2008.10.29 (星期三) 19:30~21:30
- 地點:台北護理學院聽語所教室一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內江街 89 號文教大樓四樓)
或許是因為民眾對這類需動手術的植入式助聽輔具總有疑慮,且因需動手術而導致價格偏高。植入輔具除了最為人知且有最多臨床效益驗證的人工電子耳外,其它種類的植入輔具在台灣,甚至全球的的銷售市場都相對小了很多。然而,每種助聽輔具都有其適用的對象與範圍,這些植入輔具對於某些聽損的個案應該也會有不錯的改善效果,唯國內先前對此類輔具著墨的文獻與專家不多,導致大眾對植入式助聽輔具仍是一知半解。林永松教授是臨床醫師,同時對聽力學研究有相當的造詣,這場演講應該可以提供不少有用的資料給有興趣的聽者。
筆者亦發現一個介紹植入式助聽輔具的網頁(http://www.emedicine.com/ent/TOPIC479.HTM),由Jack A Shohet醫師所撰寫,大家也可以先看看這個網頁,對植入式助聽輔具備一定的了解後,再聽林永松教授的演講,或許會有更多的啟發。
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
[新聞]手語多媒體辭典幫父母與失聰子女交流
本訊息轉載自6/1的北京日報,如不同意轉載,請聯絡板主刪除此篇文章。

美國專家計劃用3年時間編纂一部手語多媒體辭典,現正進行初期攝像工作。一旦完成,使用者在安裝該辭典軟件電腦的攝像頭前重復某個手語“生詞”,就能查到其含義。
一部全新的多媒體辭典
據美國官方統計,美國失聰和聽力困難人士已經超過2000萬,其中近100萬是兒童。這些失聰兒童中有90%出生在聽力正常的家庭,這些家庭的父母和孩子之間常會出現交流困難。
在實際生活中,身體健全人士可以通過查字典了解和學習使用生詞,但使用或學習手語的人卻無字典可查。這種狀況造成失聰人士之間和他們與普通人的交流經常出現障礙,也給失聰人士的正常生活和融入社會帶來諸多不便。
其實,美國現在已經有一本基本的手語辭典,但現行文字和圖像手語辭典僅列出與單詞對應的手語,遇到手語“生詞”就無從查起。正是為了滿足失聰人士的日常生活和融入社會的需要,美國下決心著手為這部分人編纂一部全新的多媒體辭典。
超過3000種手語動作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近日決定,撥款90萬美元,支持波士頓大學實驗室編纂美國歷史上,可能也是人類歷史上首部手語多媒體辭典。波士頓大學實驗室已經開始進行相關工作。這部多媒體辭典將通過視頻形式,錄制超過3000種手語動作。每個手語動作的意義不僅通過手勢定義,還要結合手與手臂的運動幅度以及面部表情。
在手語多媒體辭典錄制現場,手語使用者伊麗莎白·卡茜迪在攝像機前進行手語演示,她是研究手語學的權威之一,並熟練掌握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所有手語。當然,在錄制視頻辭典前,相關專家學者也對手語的各種姿勢和含義進行過認真研究和規范。
基本能解決常見難題
這部多媒體辭典完成後,使用手語的人如果碰到不認識的手語動作,只需坐到電腦攝像頭前,將這一動作重新演示錄入電腦,多媒體辭典就會對接收到的視覺特性進行識別,並為查詢者提供相應答案。但是,由于一些手語動作只存在細微差別,查詢人錄入的動作可能出現多個答案,查詢人可根據不同語境選擇正確解釋。
從小與三個失聰姐妹一起長大的卡茜迪在學會說話前就已經會使用手語,但是她仍不時碰到一些不認識的手語動作。另外一位名叫納什的男孩也存在同樣問題,他從小到大都使用手語與人交流,並已開始為失聰及聽力受損兒童教授手語。即便如此,他們仍然會被一些從未見過的手語動作難倒。
多媒體辭典項目帶頭人之一、語言學教授卡蘿爾·奈德爾,是美國手語語言學研究項目的負責人。她說:“無論在課堂上,還是為完成作業,甚至走在街上,碰到不認識的手語動作,要弄清楚意思很麻煩。這一點我深有體會。”而這正是她倡議和主持編纂手語辭典的主要動力。
據美國著名聾人大學加勞德特大學專家表示,多媒體辭典的編纂能幫助父母更好與孩子溝通。此外,還可能成為眾多手語學習者的一個重要學習工具。(本報駐華盛頓記者 張振安)
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論文]助聽器配搭各類調頻系統在不同噪音音量中的語音聽辨研究
研究生: 葉怡君
研究生(英文姓名): I-Chun Yeh
論文名稱: 助聽器配搭各類調頻系統在不同噪音音量中的語音聽辨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 The combined effect of hearing aids with 4 different FM systems
指導教授: 陳小娟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 聽力學與語言治療研究所
學號: 69259010
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1
關鍵詞: 聽損學生 ; 調頻系統 ; 語音聽辨 ; 字詞聽辨閾 ; 聽取效益
英文關鍵詞: Hearing loss ; FM system ; Speech perception ; Reception threshold for words in noise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耳掛式助聽器使用者配搭各類調頻系統在不同噪音音量中的字詞聽辨閾與聽取效益,並了解其對各類調頻系統在清楚程度、舒適程度、雜音程度、音質和接受度之感受差異,以及探討此主觀感受與字詞聽辨閾的關係。所謂的聽取效益乃指在噪音情境中受試對象助聽器配搭各類調頻系統之字詞聽辨閾減去助聽器單獨使用時之字詞聽辨閾。研究者以14名左右耳平均聽閾約在80 dB左右之聽損學生為受試對象,在隔音室個別測量受試對象在噪音音量為50 dB HL和65 dB HL時,配戴個人助聽器以及助聽器分別配搭桌上音箱式調頻系統、感應線圈式調頻系統、有線式調頻系統以及無線式調頻系統的字詞聽辨閾。隨後再進行調頻系統主觀感受問卷的填寫,以了解聽損學生對於調頻系統之主觀感受,並探討此主觀感受得分與字詞聽辨閾之關係,作為提供聽語和教育單位選配調頻輔具樣式的參考。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不論噪音音量為50 dB HL或65 dB HL,助聽器配搭任何一種調頻系統的字詞聽辨閾皆顯著優於助聽器單獨使用時(p<.001)。 二、助聽器配搭桌上音箱式、感應線圈式、有線式以及無線式調頻系統的聽取效益如下: (一)在噪音音量為50 dB HL時分別是-10.43、-12.71、-28.00 與-26.43。 (二)在噪音音量為65 dB HL時分別是-8.57、-10.43、-25.00 與-22.36。 三、就不同調頻系統而言,助聽器配搭有線式或無線式調頻系統時 在噪音中所提升的聽取效益顯著優於配搭感應線圈式或桌上音箱式調頻系統時(p<.001)。 四、就不同噪音音量而言,助聽器配搭調頻系統在噪音音量為50 dB HL時所提升的聽取效益顯著優於在噪音音量為65 dB HL (p<.01)。 五、除了雜音程度,聽損學生對於各類調頻系統在清楚程度、舒適程度、音質以及接受度的主觀感受分數皆達顯著差異(p<.001)。桌上音箱式、有線式以及無線式調頻系統在清楚程度、舒適程度、音質以及接受度的平均分數都顯著高於感應線圈式調頻系統,且無線式調頻系統在音質與接受度的平均分數顯著高於桌上音箱式調頻系統。 六、無論何種調頻系統,研究對象的主觀感受得分與字詞聽辨閾間未達顯著相關 (p>.05)。
2008年3月13日 星期四
[新聞]美國大兵要裝“電子耳塞” 能自動屏蔽爆炸聲
本新聞轉載自2008/03/12的新華網,如不同意轉載,請聯絡板主刪除此篇文章。
記者 常礪天
自從進入熱兵器時代以來,充斥于戰場的火器射擊聲與彈藥爆炸聲,就一直是威脅軍人健康的“隱形殺手”。由此引發的聽力損傷現象不但讓前線官兵飽受折磨,也阻礙了通信的正常進行,令部隊的作戰能力無形中削弱。3月3日出版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時報》載文介紹了一款新近推出的單兵耳塞,稱其為保護士兵聽力的“法寶”。
該文認為,伊拉克與阿富汗戰事的長期化,是導致聽覺係統疾病成為美軍心頭之患的主因。統計數字顯示,僅從2006年至今,就有超過4.5萬名海軍陸戰隊士兵因聽力受損就醫,光是對諸如耳鳴、幻聽、頭痛等常見症狀的診療,就已經花掉了上億美元的經費。
出于防患于未然的目的,美國軍方也曾為前線部隊配發過簡易的防護耳套,然而這類產品非但質量不佳,佩戴後還會影響官兵彼此之間的正常溝通,以致被屢屢棄用——寧可讓炮聲震聾,也不願因為錯過命令而招來殺身之禍。因此,美國軍方只能向民間企業求助,由挪威Nacre公司研發的QuietPro單兵耳塞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QuietPro的主體部分由一副橡膠耳塞和懸挂在使用者胸前的控制盒構成,除了耳塞部分經過加長以更好地適應耳道輪廓這一點外,其外觀和隨處可見的便攜式音樂播放器頗為相似。不過,這款其貌不揚的耳塞的確配得上“高技術裝備”的名號,它不僅能夠發揮保護作用,還能像普通耳機一樣接入通訊係統使用。秘密就隱藏在那個小巧玲瓏的控制盒當中。
據介紹,QuietPro的控制盒內部包含了高靈敏度的傳感器和一塊微處理芯片。前者一旦感應到超出人體承受極限的聲波,芯片中預置的程序就會在千分之一秒內自動切斷同外界的聯係,並依靠耳塞本身的良好隔音性能確保士兵的鼓膜不受損傷。待衝擊波完全消失後,通訊線路才會重新接通。除了爆炸聲以外,使用者還可根據情況隨時調整係統覆蓋的頻率,對健康不利的次聲波等也可以被有針對性地過濾掉。
“該設備就好比一副倣生電子耳,可靠性相當高。” Nacre公司的技術顧問隆·奧利爾表示。此前,QuietPro已在高級軍官和特種兵中間進行過實戰測試,反響不錯。因此,盡管其單價高達600美元,美國軍方還是一次性訂購了4.8萬套,並預計在2009財政年度全部交付一線部隊使用。另有消息稱,除海軍陸戰隊以外,美國陸軍不久前也對其表示了購買意向。由此看來,QuietPro單兵耳塞在美國三軍中的普及,或許僅是時間問題了。
當然,對于這種高技術含量的新鮮玩意兒,部分美軍官兵多少還有些抵觸情緒。對此,長期從事聽力疾病矯正工作的凱西·蓋茨上校指出:“聽覺為人類提供了360度的態勢感知能力,所以和視覺同等重要。從長遠看,我們必須學會適應高技術帶來的便利,並借此實現自我保護。”
2008年3月4日 星期二
[新聞]哇沙米警報器 嗆醒夢中人
本新聞轉載自2008/03/03的台視新聞,如不同意轉載,請聯絡板主刪除此篇文章。
報導記者:林信安
日本料理的配料山葵,也就是一般人俗稱的哇沙米,現在除了拿來配生魚片,日本人還發現可以拿來當火災警報器,利用嗆鼻的氣味,提醒有聽力障礙或熟睡中的人,改快逃命。
日本滋賀醫科大學就找來14位聽障人士做實驗。釋放出哇沙米氣體之後25秒,這位聽障人士就醒了過來,證實哇沙米的確有效。參加實驗的14個人,有13個人證明有效,而且還有人10秒鐘就醒了過來,這種新型警報器兩年以後就可以上市。
所以以後聞到哇沙米的味道,先別急著流口水,也許應該是趕快逃命要緊!
2008年2月10日 星期日
[新聞]研究顯示數百萬人無法聽見煙霧警示器的聲響
編譯:蔡昆憲 (陽明大學醫工所聽語工程實驗室/博士候選人)
試想一個可怕的情境,當有聽力損失的你睡覺時,無法從火災中被喚醒…
煙霧警示器(smoke alarm)在1960年代末期被發明,並在1970年代開始普及,其可以用來偵測房間或大樓裡煙霧的存在,並警示可能發生的火警以拯救許多生命。在此之前,美國每年約有10,000件左右居家的火災,但在1990年代時,火災的數量降到幾乎僅有一半。因此,煙霧警示器在1992年的時候獲選為「改變我們生活的30件產品」。
然而,美國聽損協會(Hearing Loss Association of America)長期懷疑許多火災中的死者無法聽見煙霧警示器的警報聲。根據美國的非營利組織防火研究基金會(Fire Protection Research Foundation)近期的一項研究指出,煙霧警示器的警報聲響不足以讓聽損者聽見,這可能會使3400萬名美國人暴露在火災的危險之中。
美國防火研究基金會測試了三種常見喚醒睡眠中聽損者的警示方式:傳統煙霧警示器使用的高頻聲響(通常為3150 Hz)、枕頭振動器以及閃光燈。研究顯示傳統的煙霧警示器無法喚醒多達43%的受測者,枕頭振動器則可以喚醒超過80%的受測者,而閃光燈的失敗率最高,僅能喚醒27%的受測者。透過進一步的研究,美國防火研究基金會表示使用520 Hz的方波信號(其基本頻率為520 Hz,同時含有許多不同頻率的諧波成分)並以75分貝的音量播出30秒時,可以成功地喚醒超過90%的受測者,當增將音量至95分貝時,所有的受測者都可以被喚醒。
找出可以被聽見的低頻信號,對中重度高頻聽損者而言是一個最佳的警示信號。目前的安全設備製造商並沒有提供類似播出低頻警示音的警報器,本研究可做為這些製造商未來設計產品的參考。
本文摘錄自:http://www.audiologyonline.com/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3005
2007年12月28日 星期五
[專欄]一耳的世界 「單聲櫃族」的痛
作者:張秀雯 (振興醫院聽覺醫學中心/聽力師)
發表於2007/03/31聯合報
不久前,新聞報導鳳飛飛小姐早在24歲時右耳即失去聽力,多年來飽受單耳失聰之苦。令人欽佩的是,這位永遠的天后靠著僅剩的左耳聽力,在歌壇上交出一張張漂亮的成績單。
右耳聽不見 鳳飛飛照唱
一般人或許認為,只要一隻耳朵就夠用了。的確,單耳聽力喪失並不若雙耳來得嚴重,然而少了接收聲音的管道,仍會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以鳳飛飛小姐為例,單耳失聰限制了收聽聲音的方向,在舞台上表演時,往往需要側身靠好耳聆聽音樂。其實,戴助聽器的人都了解,戴兩耳效果比戴一耳好。
曾有位媽媽得知一歲女兒只有一邊耳朵聽得到聲音後,一直追問單耳聽力有什麼影響?建議她以棉花塞住一邊耳朵一周試試看,實際體驗她女兒的感覺。一周後她打電話來:「以一邊耳朵生活真的好辛苦喔,在吵雜的地方根本聽不大清楚,需要非常的專心,還常常要別人靠到好耳那一邊說話才能聽清楚!」
搞錯誰在說 常常顧人怨
誠如這位母親所言,單耳失聰將導致在吵雜環境下收聽聲音訊號的困難,甚至搞錯聲音方向來源等。對於「單聲櫃族」來說,最大困擾在於看來與一般無異的耳朵外觀,卻只能有一邊功能,他們的障礙是隱形,易招來誤解。
門診常發現,許多人到兵役體檢才發現一邊耳朵聽不見;也有許多國小學童是在用耳機聽音樂時,以為一邊耳機壞了沒聲音,才被家人發現一耳失聰。也就是說,一邊耳朵的聽力似乎能夠應付生活中大部份需求,因此被檢測出單耳失聰狀況後,絕大部分患者往往被告知不需過於擔心,因為還有一邊耳朵可以聽得到。
躲進無聲裡 奇蹟在哪裡
對於日常生活或學習上的影響,或許因人而異,但卻也有許多「單聲櫃族」必須長期活在受人誤解的世界,甚至封閉了自己,嚴重影響社交行為。事實上,許多醫護人員對於單耳失聰患者未能提供足夠資訊,導致許多患者被檢測出聽力損失問題後,只能活在「等待奇蹟出現」的漫長日子中。
一位父親在孩子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後,得知孩子一耳聽不見,帶著小嬰兒逛遍各大醫院,除了希望奇蹟出現外,也希望有人解決他的疑惑,「請告訴我單耳失聰對我的孩子會有哪些影響?如果一隻耳朵就夠用的話,為什麼要推行新生兒篩檢?如果真的不會有影響,為什麼要這麼早就告訴我孩子聽力異常的事實?」
聽覺輔具多 選擇速配的
其實,大部分「單聲櫃族」均會定期回診追蹤聽力,以確定好耳聽力不變,也希望奇蹟出現使聽力回復正常。事實上,定期追蹤聽力並非唯一可幫助自己的一件事,單耳失聰若已造成工作或生活上的障礙時,應藉由適當聽覺輔具解決單耳收聽的困擾。聽覺輔具種類繁多,因應不同的需求,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輔具。
顏小姐(化名)未能聽到來自壞耳側車庫出車警鈴聲,差點釀成意外,建議她在壞耳使用「對側傳導型助聽器」,在壞耳接收聲音後,傳至好耳收聽,立即改善了她的困擾。
各款助聽器 重拾雙聲道
劉經理(化名)在會議場合常無法聽清楚討論內容,甚至無法集中注意力。其實在這種惱人情況下,他並不需要助聽器,只要藉由「調頻助聽系統」的輔助,就可以解決問題。將「調頻助聽系統」麥克風置放於會議桌上,所接收的聲音會傳至戴在好耳的接收器,不論發言者坐在哪個方位,均可清晰收聽到發言內容。
還有植入式骨導型助聽器等等,都是可以輔助單耳失聰患者重拾「雙聲道」世界。「單聲櫃族」不要灰心絕望,奇蹟是可自己創造的!
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
[摘要]Fitting Options for Adults with Unilateral Hearing Loss
撰稿人:張秀雯 (振興醫院聽覺醫學中心/聽力師)
審稿人:張慧珊 (陽明大學醫工所聽語工程實驗室/博士研究生)
文章原始出處:
作者: Michael Valente
篇名: Fitting Options for Adults with Unilateral Hearing Loss
出處: The Hearing Journal, 60(8): 10-18
出版年份: 2007
文章內容摘要:
針對單側聽損者,一般認為以好耳側來收聽語音,或是選擇「適當的座位」(preferential seating)就足以改善聽取聲音上的困擾。然而本文的作者認為單側聽損者隨時隨地需如同雷達般偵測環境中的語音訊號是相當困難且疲累的。作者對於單側聽損的定義是好耳側聽力正常(聽閾值小於20dB HL),壞耳的聽力損失程度嚴重到已無法經由助聽器獲得幫助,亦即是所謂的〝unaidable hearing〞。
單側聽損者在接收聲音時所面臨的困難包括無法辨別聲音的來源、難以理解壞耳側的語音以及在噪音環境下語音辨別的能力較差等。在本文中作者詳細介紹了數種適合單側聽損者的聽覺輔具,整理如下表一。
表一、適合單側聽損者的聽覺輔具
作者並不建議使用傳統式對側傳導助聽器(conventional CROS)。當語音訊號在好耳側而雜訊在壞耳側時,使用傳統式對側傳導助聽器反而會將雜訊傳至好耳,使得原本沒有困難的收聽狀況變差。這也是大多數單側聽損者對傳統式對側傳導助聽器不甚滿意的原因之一。作者指出,若能使用雙耳式對側傳導助聽器(BICROS),在壞耳側的助聽器加裝音量控制鈕,當壞耳側傳來雜訊時,供使用者自行調降音量;好耳側則使用「開放式耳模」(open earmold),進一步降低壞耳側所傳來的雜訊。在另一方面,作者亦希望能有產品以數位訊號處理的方式來刪除噪音。也就是說,壞耳側的助聽器能在一偵測到雜訊時即自動關閉,如此一來就可以改善壞耳側接收雜訊而影響配戴者收聽能力的缺點了。目前,市面上最新的對側傳導助聽器不需線路來連接兩耳間的輔具,但是發射器與接收器間的距離需在6.5英吋內(大約16.5公分)。每增加半英吋,增益量會減弱3至4分貝。無法調整頻率反應,以提供適當的增益量亦是此種輔具的缺點之一。
作者與其研究團隊在1995年曾提出一份「半跨顱式對側傳導助聽器」的研究報告,報導12名單側聽損者對於壞耳側配戴強力輸出型耳內助聽器(ITE)的接受度。其中有一半的受試者在研究結束後繼續使用此種輔具,其餘的受試者則覺得無明顯的改善,因而選擇不戴助聽器或是使用自己的助聽器。病人拒絕配戴的原因包括回饋音及助聽器在耳道內產生震動感。有趣的是,繼續使用此種助聽器的患者均為雙耳跨傳值最小的個案。作者亦建議使用真耳測量法來選配此類輔具 (Valente et al.,1995; Valente, 1995)。測量的方式描述如下:將探管麥克風(probe microphone)置於壞耳內,量測250Hz至8000Hz的「跨顱閾值」(transcranial threshold),其單位為「音壓分貝」(dB SPL)。所量測到的跨顱閾值即為壞耳側配上助聽器後的最低真耳助聽後反應(real ear aided response, REAR),此音量足以跨傳至好耳,因此可視為選配時的目標增益量(prescriptive target)。早期的類比式助聽器往往受限於回饋音而無法將增益量調高至跨顱閾值之上,因此未能成功選配於單側聽損者身上。而最新一代的數位訊號處理技術能大幅改善回饋音的問題。
作者將「真正跨顱式對側傳導助聽器」分為三種:
(1)傳統式骨導助聽器 - 在壞耳側的顳骨上放一骨導震動器將聲音訊號傳至好耳之耳蝸收聽。眼鏡式骨導助聽器或髮圈式骨導助聽器(有口袋型與耳掛型)均是這類的輔具。其優點是所需的音量極少,因骨導的雙耳跨傳閾值為0分貝之故。
(2)骨導植入式助聽器(Bone-Anchored Hearing Aid, BAHA) – 需透過手術在顳骨上安裝一裝置以擺放骨導震動器。
(3)耳內型骨導助聽器(TransEar,由Ear Technology公司生產) - 在壞耳側配戴一外型如耳掛型助聽器結合耳內型助聽器之輔具,震動器安裝於耳內機的耳道處。聲音由耳掛機接收後,傳至耳內震動器,透過震動的方式將訊號傳至好耳的耳蝸收聽。
使用此種助聽輔具時,好耳的骨導閾值愈接近0分貝(250 Hz至4000 Hz),選配的成功率愈高。
透過此篇文章,作者希望能將以下的觀念傳遞給讀者:
(1)單側聽損的確會造成溝通上的困擾。
(2)轉向音源處或是使用對側傳導式助聽器(CROS)不應是單側聽損者唯一的復健方式。
(3)有許多聽覺輔具可以改善單側聽損所帶來的困擾。
(4)建議多嘗試採用無線式對側傳導助聽器、耳內型骨導助聽器、骨導植入式助聽器、半跨顱式對側傳導助聽器或真正跨顱式對側傳導助聽器。
個人心得:
作者以其豐富的助聽器選配經驗向讀者介紹單側聽損成人的各類聽覺輔具選擇,在閱讀後著實獲益良多。有趣的是,本文作者並未將個人化調頻系統(personal FM system)列入建議的輔具之一。然而在上一期Page 10的文章中,Tharpe博士回顧文獻中對於單側聽損學童的研究,得到的結論是個人化調頻系統對於語音辨識的幫助最大。若能讓單側聽損的兒童嘗試本文所提及的聽覺輔具,再與調頻系統比較,應是個有趣的議題。
2007年11月15日 星期四
[摘要]Amplified Telephone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撰稿人:何承諭 (陽明大學醫工所聽語工程實驗室/碩士研究生)
審稿人:蔡昆憲 (陽明大學醫工所聽語工程實驗室/博士候選人)
文章原始出處:
篇名:Amplified Telephone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作者:Carsten Trads
期刊名:The Hearing Review
期號:July
年份:2007
文章內容摘要:
作者Carsten Trads是Clarity公司的總裁,公司主要專注在為聽損者提供放大電話(amplified telephones)、通報系統(notification systems)、助聽輔具(assistive listening devices)與其它溝通輔具(communication devices)。作者在文章中,簡要回顧了放大電話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發展。摘要如下:
1. 聽力損失是年邁的美國人是第二常見的症狀,而且根據研究顯示在年輕一代的美國人中,這個狀況也越來越常見。根據EAR Foundation and Clarity的研究指出,約有一半的美國戰後嬰兒潮世代(現在年齡在43到61歲之間,約有3800萬人)具有某種程度的聽力損失。且這些具有聽損的人中,只有26%的患者有使用某種型式的助聽輔具。助聽器通常是最佳的選擇,但許多有需求的人卻因為助聽器過於昂貴或保險不給付而無法使用。
2. 數位訊號處理(DSP)這項技術在1987年最先被使用,後來在1990年代後期被廣泛的應用在助聽器上,而這項技術降低助聽器的環境噪音與回饋音,進而提升配戴的舒適度。
3. 作者發展DCP(Digital Clarity PowerTM)的技術來消除通話時的背景噪音,內建DCP晶片的電話可以執行許多演算法以改善聆聽環境。例如,有一種演算法可以將冷氣機發出的那種固定的噪音消除,使得溝通更佳方便。
4. 現今放大電話的消費者對電話的功能講求多功能,除了來電顯示、來電等待、聽筒麥克風以及數位答錄系統之外,針對聽損者還需包含高亮度按鍵、視覺性的鈴聲以及頭戴式響鈴(headset alerts)等功能。這些講究人因工程的產品證明了針對聽損者市場的需求。儘管在聲音處理上的改善,放大電話由於成本與獲利上的考量仍然還無法突破無線電話的瓶頸。
5. 未來放大電話將可整合其它溝通裝置,甚至可以配合網路來彼此連結。透過ZigBee技術、無線網路和乙太網路技術的發展,網路產品的應用將可以提供遠端監控與遠端感測的服務。ZigBee可以應用在聽損者的通信與感測,例如,無線網路的居家安全通報、遠端的溫控系統以及火災的感測系統等。
個人心得:
從這篇文章發現將訊號數位化之後,有別於類比訊號,經由數位訊號處理技術可以對訊號作更多改善。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er)技術將會在語音處理上扮演更關鍵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