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耳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耳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新聞]耳內滴答響兩年 原是罕見原發性顎肌陣孿

0 意見

本新聞轉載自7月9日的中廣新聞網(Yahoo新聞),如不同意轉載,請聯絡板主刪除此篇文章

(彭清仁報導)

一名四十六歲的男子,耳朵滴答聲響了兩年多,搞得這名男子無法工作,就連睡覺時也聽到滴答聲響整夜,弄得這名男子幾乎要精神崩潰 ! 這名男子兩年多來看遍耳鼻喉科,甚至求診精神科,經過醫師一再診治最後才發現是罕見的「原發性顎肌陣孿」。

新竹一名四十六歲的男子,因為耳朵內出現滴答聲長達兩年多,最近耳內的滴答聲愈來愈大聲,就連晚上睡覺時,滴答聲還是源源不斷的傳出,讓這名男子整天心神不寧,無法專心工作,幾乎快要精神崩潰。跑遍了耳鼻喉科檢查,醫師都說耳朵沒問題,醫師最後建議這名男子到神經內科求診。

這名病患到署立新竹醫院向神經內科求診,郭璨銘醫師表示,這名病患的工作環境也相當安靜,奇怪的是,醫師拿起聽診器在病患的耳朵旁,真的聽到病患形容的滴答聲,醫師也替病患安排腦部磁振造影檢查,腦部並無異常,最後研判應該是少見的原發性顎肌陣攣。郭璨銘醫師指出,產生耳鳴的原因很多,大致上可分為自覺性耳鳴及他覺性耳鳴,這名病患的耳鳴是他人可以聽得到的,屬他覺性耳鳴,而引起他覺性耳鳴的原因包括血管性、肌肉性、耳咽管開放症等,顎肌陣攣則是屬於肌肉性的他覺性耳鳴。這種病的原因至今不明,因此一般顎肌陣攣常會被誤以為是自覺性耳鳴來治療。其實在臨床上,可利用輔助顎肌肌電圖及腦部磁振造影來鑑別診斷,在藥物治療後都會有相當的改善。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新聞]肉毒桿菌可以治療耳鳴?

0 意見

編譯:蔡昆憲 (陽明大學醫工所聽語工程實驗室/博士候選人)

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有潛力的耳鳴治療方法 - 使用神經毒劑肉毒桿菌(Botox)。研究中,四分之一的耳鳴病患在經過肉毒桿菌治療後,他們耳鳴的症狀有所改善。

來自加州聖羅曼(San Romon)的加州耳研究所(California Ear Institute)的科學家對耳鳴患者進行一系列的耳鳴治療。26名病患在他們的耳朵裡被注入少量的肉毒桿菌;有7名病患在四個月後回報他們的耳鳴症狀有所改善,16名病患表示沒有改變,另外有3名表示他們的耳鳴變得更糟。

肉毒桿菌是一種神經毒劑,普遍用於整型外科與過度流汗、抽搐與其他症狀的治療。

為了支持本研究的結果,這項治療的實驗進行兩次。參加者被分為兩組,其中一組在第一回合的治療時被注射安慰劑,而另外一組在第二回合治療時被注射安慰劑。參加者並不知道他們注射的是肉毒桿菌或安慰劑。

實驗結果顯示安慰劑證實了肉毒桿菌治療的成效。部份參加者回報他們接受安慰劑注射後,耳鳴並沒有改善,其他的參加者則表示他們的耳鳴變得更糟。

這些科學家表示必須進行更多的研究以瞭解肉毒桿菌對耳鳴的影響,並研究如何將肉毒桿菌作為未來耳鳴治療策略的一部分。

原始出處:hear it
資料來源:www.meanshealth.de, www.innovations-report.com

2008年9月25日 星期四

[專欄]耳鳴的治療

0 意見

撰稿人:廖文輝 (台北榮民總醫院耳科主治醫師 / 陽明大學醫工所博士候選人)

耳鳴的定義:
所謂耳鳴,是指當我們的耳朵,在沒有外來聲音的刺激之下,自己卻能感受到有叮噹聲或轟隆的聲響(大部分是困擾人們的噪音感覺),可能是從耳部或頭部聽到的聲響,稱為耳鳴。根據統計的報告,耳鳴患者約佔耳科門診病患的十分之一強。僅次於聽力不良的患者,而這些患者中約有百分之五的人,抱怨因為嚴重的耳鳴情形,而影響其日常生活,造成其身心疲乏不堪,足見這耳鳴的影響嚴重性。

耳鳴的分類:
耳鳴依其發生時間的長短來分類;為短暫性(急性)耳鳴及慢性耳鳴兩種;短暫性耳鳴,是指最近才產生而以前沒有的,大約小於三個月內發生的耳鳴。慢性耳鳴,是指其耳鳴已經困擾超過三個月以上。短暫性耳鳴,較容易找到其可能的致病因素,而加以改善及治癒。慢性耳鳴則因為其發生時間較長,產生可能關聯的致病因素較多,且病患常身心已疲乏不堪,對醫師的信心及耐心較不夠,因此較不容易治療,常只能加以控制或改善而已,較難以治癒。


耳鳴的種類:
目前較為大眾所接受的分類法是:他覺性耳鳴及自覺性耳鳴兩種。他覺性耳鳴,即是他人(醫師)也可以用儀器或耳朵,聽到患者所抱怨的耳鳴聲(佔少部分);而自覺性耳鳴,卻只有患者自己本身才能聽得到,但別人(醫師)卻無法聽得到的耳鳴聲(佔大部分的耳鳴患者)。

耳鳴的原因:
耳鳴的真正原因並不清楚;依傳統及較為大眾所接受的可能原因如下;他覺性耳鳴:最常見的原因是血管性疾患(例如:靜脈、動脈及動靜脈廔管等問題)及肌肉性疾患(例如:中耳肌、耳咽管肌及喉嚨肌等問題)所造成的脈動性耳鳴及痙攣性耳鳴。自覺性耳鳴:是最為大部分患者深受其困擾的,其可能造成的原因相當繁多,從外耳的疾患(耳垢阻塞、外耳道炎)、中耳的疾患(鼓膜穿孔、漿液性中耳炎、耳硬化症)、內耳的疾患(梅尼爾氏症、耳毒性藥物、噪音性損傷、老年性聽障)、聽神經及神經傳導路徑的疾患(聽神經瘤、腦幹血管硬化)及大腦皮質的疾患(腦中風、退化症、失憶症),只要在聽覺傳導路徑中任何一處出了問題,就可能產生異常的聲音。

耳鳴的表徵:
耳鳴臨床上的表徵,呈現非常多樣化,可以是單側性或雙側性,也可以是連續音或間斷音、高頻音或低頻音、或其他各種不同的音色, 例如:蟬鳴聲、嗡嗡聲、滴答聲、轟隆聲、蟲叫聲、叮噹聲等 ,正反映出其病因的複雜性及考驗醫師診斷的能力。

耳鳴的困擾程度:

耳鳴困擾的程度,臨床上分類有許多種;但較常為臨床上使用方便的分類,一般可分成4個等級:程度I為要在非常安靜下,仔細聽時,才能聽得到耳鳴聲,程度II為稍為安靜時下,例如睡覺時,就可聽到耳鳴聲,程度III為在吵雜的環境中,其耳鳴聲可以勉強聽不到,程度IV為即使在吵雜的環境中,其耳鳴聲仍然非常大聲。

耳鳴與聽力的關係:
耳鳴與聽力缺損的關係為何?我們發現耳鳴的患者常常有聽力缺損的情形,約佔90%;但是有聽力缺損的人,一定會有耳鳴的情形嗎?答案是不一定。同樣地,仍然有許多聽力正常的人,會有耳鳴的困擾。然而患者的聽力缺損是否因耳鳴所造成?答案是否,事實上是造成患者聽力缺損的原因,例如噪音曝露、突發性耳聾、耳毒性藥物、耳部感染等,同時也伴隨產生耳鳴的情形。至於耳鳴會不會造成患者進一步聽力缺損的情形?理論上是不會的,耳鳴會影響患者的專心或注意力,但不會造成患者進一步聽力缺損的情形。

耳鳴治療的重要觀念:
對於耳鳴的治療,應該是將耳鳴當成一種症狀,以改善其症狀為目標來治療,並非將耳鳴當成一種疾病,試圖去徹底治癒它;因而採用合併式的療法,以期能提高其改善率,並非治癒率,所以醫師們在治療耳鳴時,一定要時時提醒自己,耳鳴是否可能是一種嚴重疾病的警告徵兆?

耳鳴的治療成效:

由於耳鳴的成因相當複雜,所以治療成效並不令人非常滿意。因而建議採用合併式的療法,其方法包括有一般內科藥物的治療、耳鳴遮蔽器及助聽器、生物回饋訓練法、心理治療及耳科手術等各種方法。在治療耳鳴時,我們一定要記得「耳鳴」只是一種症狀,必須找出其致病因,針對其病因,才能徹底治療。所以詳細地詢問病史、耳鏡檢查、一系列的儀器檢查項目,醫師的細心診斷及病患的耐心求診,共同來找出其可能的病因,而給予最適當的治療,乃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各種耳鳴的治療方法:


1. 加強心理建設及心理諮詢治療:
  • 告知耳鳴,並不會造成進一步聽力的缺損或全聾,不要畏懼耳鳴,試著能享受耳鳴聲,並且與耳鳴「和平共存」。
  • 消除不必要的憂慮不安及避免壓力緊張。
2. 儘量避免下列的事項:
  • 避免食用一些較刺激性食物,例如:咖啡、茶葉、辣椒等。
  • 避免長期曝露於過度喧鬧及吵雜的環境中。
  • 避免過度疲勞及熬夜,要充分地睡眠及休息。
  • 避免使用耳機或隨身聽的耳塞,聽音樂及CD。
3. 一般內科藥物的治療:
以輕度的鎮定劑(精神安定劑)為主,以改善耳鳴所造成的焦慮不安及失眠等情況;加上促進其內耳、聽神經及腦部循環功能的神經活化劑或血液循環促進劑;也有些醫師會再加上一些促進神經功能的維他命等。

4. 生物回饋法訓練:
是一種放鬆身體的技巧訓練,包括有適度的運動和按摩,主要是利用放鬆全身神經的緊張,改善頭部的循環,適度地深呼吸和使全身肌肉放鬆等技巧方法,而生物回饋法訓練的真正目的,是指導耳鳴病患,學習如何舒解一般日常生活的壓力及緊張,對於嚴重耳鳴進而影響日常生活的病患,其效果不錯。

5. 耳鳴再訓練法:
耳鳴再訓練法(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 ),是目前最新流行的一種耳鳴治療法,結合低音量和持續的背景聲音,利用醫師及病患一對一直接的心理諮詢及引導。病患使用一種耳內式聲音產生器的助聽器,來持續維持他周遭的背景聲音,每天至少8小時以上,這樣地結合式的諮詢及引導方法,目的在幫助耳鳴病患去適應及習慣他的耳鳴聲,一般耳鳴再訓練法,經12-24個月後,就可不必使用耳內式聲音產生器的助聽器,其效果不錯,但較耗時間(醫師和病患)。

6. 使用耳鳴的遮蔽器:
利用「聽覺抑制」的原理,先匹配病患的耳鳴頻率,到底是低音頻、中音頻或高音頻?選擇相近頻率的耳鳴助聽器,使用略大於其耳鳴聲的音量(約可遮蔽耳鳴聲),每天戴上約一至二小時。此種耳鳴的遮蔽器,不同於耳鳴再訓練法中的耳內式聲音產生器助聽器。另一種方法其原理也相同,但為使用聆聽耳鳴音樂帶的方式,也可以改善其耳鳴的情形,例如:聆聽瀑布聲或海浪聲,可以使耳鳴聲消失。

7. 注射麻醉藥及類固醇劑療法:
即是應用將麻醉藥(立多可卡因)注射到靜脈中,可使耳鳴暫時消失的方法;有些醫師把麻醉藥或類固醇劑注入中耳腔內,以改善其耳鳴情形,但因其效果並不持久及各種病患反應不同,仍在研究改善中。

8. 耳科手術的方法:
以目前的醫學科技發展情形,利用手術來治療耳鳴,仍是最後才採用的方法,僅適用於極少數的病例,例如:聽神經瘤手術或人工電子耳植入手術,所以並不適用於一般的耳鳴病患。

9. 另類的療法:
對於耳鳴治療成效,並不令人滿意時,所謂另類的療法,即非常流行於耳鳴病患間,例如:傳統的藥草治療、針灸治療、電磁波治療、高壓氧治療和催眠治療等,因為效果並不一致,仍在研究探索中。

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新聞]耳鳴是老化現象?醫師呼籲不可輕忽

0 意見

本新聞轉載自2008年9月17日的中時健康,如不同意轉載,請聯絡板主刪除此篇文章。

【中時健康 林志遠/台北報導】

「我耳朵突然嗡嗡作響,是不是已經耳鳴了?」「我只有晚上睡覺才覺得有聲音,算是耳鳴嗎?」說起耳鳴,總是讓人覺得霧裡看花,但也常因此錯過了早期治療的契機,醫師提醒,耳鳴狀況變化多端,千萬不要忽略任何一個細節,才能即時處理耳鳴狀況。

耳鳴是個讓人很痛苦的疾病,一開始只有細小的聲音,又時有時無,通常經過一段時間後也可以不藥而癒,所以很多人都不放在心上,但是隨著時間或生理、心理狀況變差,耳鳴就變得惡化,從原本晚上聽得到,現在連白天也變得轟隆作響,有時甚至變得大聲而尖銳,讓人難以承受。


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李宏信指出,造成耳鳴的兩大主因是內耳循環不良與神經萎縮,以往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這是因為身體老化後血管慢慢硬化,加上一些雜質沉澱,造成血管內部狹窄,組織因為缺血而壞死,所以一般老年人都把耳鳴視為老化正常現象,並沒有放在心上。

但是仔細分析會發現,耳鳴病患有越來越年輕話的趨勢,尤其是四十歲以上的中年人,主要的原因就是「壓力」。大家來想像一個畫面,如果把橡皮筋纏在手指上一天,你一定會覺得很不舒服,而耳朵的神經與血管也是這樣,壓力一來血管就收縮,長期這樣緊繃沒有得到休息,自然就慢慢受損,甚至壞死。

由於耳鳴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幾乎都是到了中後期才會發現有問題,這時都已經錯過了今黃金治療期,李宏信院長提醒,耳鳴是可以治療的,越早治療治癒率越高,發作一年以內幾乎都可以治癒,若有四、五年以上的病史,則可能需要半年到一年半的時間,才能讓萎縮的神經復活。

目前在治療上還是以血管通暢與神經復活滋養為主,像是血管擴張劑、神經營養、再生等等,此外還有抗氧化物、硒、鋅等礦物質與維他命C與E等,都有助於耳鳴的改善,但是前提一定要是「持之以恆」。

要避免耳鳴也可以從飲食著手,千萬不要吃高膽固醇、高油脂、太鹹的食物,因為鹽分高會讓鈉離子停留在體內引起水腫,甚至連內耳淋巴也會積水,造成內耳病變;此外也要嚴禁喝酒;當然生活調適、睡眠充足與減少生活壓力也是很重要,這樣才能全面性的改善與避免耳鳴的狀況。

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

[新聞]虛幻的耳鳴

0 意見

編譯:蔡昆憲 (陽明大學醫工所聽語工程實驗室/博士候選人)

在使用66位正常聽力且無耳鳴受測者的一項巴西研究中發現,在安靜情境且要求受測者專注在他們聽力的時候,有68%的受測者表示在他們耳內聽見了類似耳鳴的鈴聲。這些被察覺到的聲音被稱為是虛幻的耳鳴(phantom tinnitus)。

相反地,在安靜情境下,當受測者被要求專注在他們視覺的時候,有45.5%的受測者聽見虛幻的耳鳴。當受測者被要求專注在某項工作時,僅有19.7%的受測者反應有聽見虛幻的耳鳴。

單單在歐盟國家中,有4000萬到5000萬人有耳鳴的問題,其中超過1200萬人的耳鳴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

耳鳴患者被耳鳴影響的程度因人而異。根據這項研究的學者表示,耳鳴患者的嚴重程度,強烈受到患者是否專注在他們的耳鳴症狀,以及是否處於寂靜的環境所影響。

來源:hear-it
研究出處: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2008年6月23日 星期一

[新聞]耳鳴治不好 腦磁刺激可改善

1 意見

本訊息轉載自6/23的蘋果日報,如不同意轉載,請聯絡板主刪除此篇文章。

【許佳惠╱台北報導】治不好的耳鳴,可望以磁波治療。國外研究發現,以磁波刺激降低腦皮質活性,可減緩耳鳴發作頻率、改善耳鳴症狀。振興醫院最近更領先國際證實,就算聽覺細胞死亡,也可透過磁波刺激神經,產生代償作用,改善耳鳴或聽力,還可望治癒突發性耳聾,現正計劃收案屢治不好的耳鳴患者,進行臨床研究。

磁波改善耳鳴示意圖
資料來源:力博宏醫師


臨床實驗
耳鳴是常見症狀,全人口發生率約一成到一成五,六十歲以上甚至有半數被耳鳴困擾,但醫界對耳鳴成因仍眾說紛紜,除耳道發炎、聽力退化造成耳鳴,腦皮質過度活躍、聽覺細胞不正常排列等,都被視為耳鳴成因。

細胞壞死用神經代償
德國曾以腦磁器治療耳鳴患者,發現耳鳴發作頻率減少、症狀改善,但不知機轉。振興醫院耳鼻喉部醫師力博宏耗時三年,追蹤三十名平均四十歲、男女各半的不明原因突發性耳聾患者,以血管暢通劑、類固醇治療後追蹤一年,觀察其腦磁波,發現半數患者聾耳的對側大腦原無磁波反應,但恢復聽力後,雙側大腦都可測到磁波。

力博宏推測,腦磁器可改善耳鳴,應是比照電擊導正心律不整的原理,以非侵襲性的磁波刺激腦皮質,讓腦皮質活性降低,可導正聽覺細胞排列,就算聽覺細胞已壞死,也可透過磁波刺激局部神經,產生代償作用,改善耳鳴問題甚至延續聽力。

力博宏的研究也發現,大腦聽覺具有可逆性潛力,聽力損失並非無法治療,磁波刺激應可加強大腦自動修復。振興醫院正計劃收治以傳統方法治不好的耳鳴患者,年齡從二十到七十歲,以進一步瞭解磁波刺激後大腦修復情形,每次治療時間約需半小時。

仍須大規模研究證實
台大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振吉說,睡眠不足、壓力太大,可能引起大腦皮質層和聽覺細胞不正常放電,造成耳鳴;目前治療不明原因的耳鳴,都施以抗憂鬱或鎮靜藥物,搭配減敏療法,至於以磁波刺激、導正放電,可能具有治療潛力,但仍須大規模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