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產品]Unitron推出互動式助聽器選擇預覽介面

3 意見

Unitron Hearing公司推出一個很有趣的互動式網站myStyle(我的風格),用來協助客戶在購買助聽器之前,可以事先預覽該公司不同形式與顏色的助聽器配戴起來的樣子。

顧客或聽力師首先選擇助聽器的型號,目前myStyle網站支援的型號有:360, Next, Yuu, Moxi以及Moda II;接著選擇助聽器的型式,例如耳內機ITE, ITC, CIC、標準耳掛機BTE、開放式選配耳掛機Open-fitting BTE等;然後選擇助聽器的顏色;最後選擇人種(不同膚色與髮色)。設定好後,我們就可以直接從網站上,以360度旋轉的視野,觀看單獨助聽器與助聽器配戴在耳朵上的巨觀與特寫。

整體來說,整個網站使用起來相當容易上手,以360度旋轉視野觀看助聽器,也比一般特定角度下的型錄照片來得清楚許多。聽力師在介紹產品給客戶時,這是一個不錯的行銷工具。唯每當切換不同條件時,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下載合成後的圖片,等待的時間頗令人不耐。不知是否因Unitron公司的網路頻寬不足,或圖片檔案過大,這是需要改善的地方。這個互動式介面也被整合在Unitron的選配軟體(fitting software)內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玩看看這樣的互動介面。

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研討會]2008/12/5~12/7:2008聽覺中樞處理異常研討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活動

0 意見

高雄師範大學與美國亞太聽語科學基金會擬於2008年12月5日至7日(星期五、六、日)在高雄市隆重舉辦「2008聽覺中樞處理異常研討會」活動。地點︰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文學院小型劇場,高雄市和平一路116 號,電話:(07)7172930。

在國外,聽覺中樞處理異常(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簡稱CAPD)篩檢、診斷與復健之相關研究已逾半世紀,罹患聽覺中樞處理異常的群體廣佈於發展異常嬰幼兒、腦傷成人及中樞能力退化的老年人。近十年聽語領域所舉辦的國際研討會均可見到CAPD之主題安排在重要議題中,顯見國際社會對此類障礙的關切程度,展望台灣目前醫療與服務水準已邁入先進國家之林,然而對於廣大的華人世界,發展完整的CAPD診療模式仍有相當的空間。會中將敦聘五位來自本國、亞太、北美與歐洲等地區之聽覺中樞處理異常專家分享國外診斷療育經驗,並鼓勵國內外學者在會議中發表新近研究,促使國內外資源整合;另一方面,也提供國內外醫療與教育人員吸取新知的機會,俾能提昇本國醫療與教育服務品質,嘉惠國內聽覺中樞處理障礙者。

研討會議程
一、聽覺中樞處理的歷史發展與定義
二、聽覺中樞處理的生理機制
三、聽覺中樞處理的行為與電生理診斷測驗
四、聽覺中樞處理的區別診斷
五、聽覺中樞處理的介入策略與經營模式
六、聽覺中樞處理障礙的科技輔具
七、聽覺中樞處理的現在與未來

研討會報名表與相關資訊請,由此下載(link)
文章投稿須知,請由此下載(link)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新聞]預防聽力「未老先衰」重視耳朵日常保健

0 意見

本新聞轉載自uho優活健康網,如不同意轉載,請聯絡板主刪除此篇文章。

【陳正文 主任 / 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 - 耳鼻喉科】

近年來,由於台灣社會高度經濟成長,公共衛生發達,平均壽命延長,逐漸邁向歐美等「老人國」的社會形態,根據另一項統計指出,七十歲以上的銀髮族,每兩人便有一人患有重聽,溝通困難。

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耳鼻喉科陳正文主任指出,銀髮族的聽力減退,除了少數是由耳垢栓塞,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等外耳及中耳的問題而引起的,其他絕大部份的問題出在內耳耳蝸毛細胞或聽神經的一種良性的生理退化現象。而此種聽力退化的現象乃是緩慢徐徐而生,患者本身往往並不自覺,等到出現溝通上的困難,此時通常已經是中度或重度重聽了,因此如何能早期發現而加以矯治(配戴合適的助聽器),對於適應未來的生活起居一定大有幫助。

「聽力退化」雖然是一種自然老化的過程,但是許多研究均顯示,若是不及早好好地保養聽力,則這種老化的現象有可能提早出現,並且加速惡化,陳正文醫師提供一些日常保健之道,以預防「未老先衰」!



1. 避免噪音:研究顯示噪音與聽力退化有加乘作用,長期暴露在噪音的環境下絕對會加速聽力老化的程度,只是因個人體質不同而影響程度不一而已。像長期使用隨身聽,累積下來後,便對耳朵造成莫大的負擔,加速聽力的退化。

2. 控制心血管疾病:研究顯示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膽固醇、高血脂症等均可能影響內耳血管循環,進而加速聽力老化,因此好好控制這些疾病,則有助於減緩退化的進行。

3. 慎用耳滴劑及耳毒性藥物:多數耳滴劑及某些藥物都已被證實具有耳毒性,長期使用可能會破壞內耳聽覺神經細胞,因此必須在醫師的指示下謹慎使用。

4. 定期聽力檢查:一旦檢查出聽力已有早期病變,則定期追蹤是相當重要的,至少一年應有一次完整的聽力檢查。即使已有配戴有助聽器也應該時時注意聽覺的變化,一有問題務必求教於專業的聽力師、耳鼻喉科醫師或助聽器廠商廠商做必要的檢查或調整。

資訊時代來臨,生活形態的改變,家庭制度的簡化,已經使得「耳根清靜」不再是老人的一種福氣;相反的,為了不與社會脫節疏離,造成更多家庭悲劇,我們更應一起來重視銀髮族「聽」的權利!

[摘要]A Sensitive Peri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Auditory System in Children with Cochlear Implants: Implications for Age of Implantation

1 意見

撰稿人:張秀雯(Hsiuwen Chang)

陽明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聽語工程實驗室博士班學生,亦任職於振興醫院聽覺醫學中心,擔任臨床聽力檢查師。專長為幼兒聽力評估、成人及幼兒聽覺輔具選配、人工電子耳調圖。研究興趣是發展臨床檢測工具以提昇嬰幼兒聽力評估的正確性與效率。

文章原始出處:
篇名:A Sensitive Peri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Auditory System in Children with Cochlear Implants: Implications for Age of Implantation
作者:Anu Sharma, Michael F. Dorman, and Anthony J. Spahr
出處: Ear and Hearing, 23(6): 532-539
出版年份: 2002

研究動機:
檢視植入人工電子耳的年齡對中樞聽覺系統的影響。

研究方法:
由於大腦皮質聽覺誘發反應(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的P1波在潛時值(latency)的部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變化,因此P1波可用來評估中樞聽覺通道的成熟度。研究者找來136位正常聽力者(年齡介於0.1歲至20歲之間)以及107位人工電子耳的使用者(年齡介於2.3歲至35歲),以合成的語音/ba/作為刺激音來誘發P1的反應。聽障組的實驗進行時間為人工電子耳開頻六個月後。


結果:
研究者將正常組所量測到的P1波潛時值與年齡間的關係製成一迴歸曲線並繪出95%的信賴區間。聽障組以植入年齡分為三組:早期植入組(3.5歲前)、中期植入組(3.6~6.5歲)、晚期植入組(7歲後)。結果顯示在愈晚植入電子耳的受測者頭皮上所記錄到的P1波有絕大多數落於正常範圍之外,而三歲半之前即植入電子耳的幼童則在開頻後6個月就顯示出與同儕類似的誘發反應。

討論:
此研究以三組使用電子耳的期間相同但是在不同年齡植入電子耳的兒童為對象,將所測得的P1潛時值與正常組做比較。研究結果顯示,愈早植入電子耳的兒童在中樞聽覺的發展愈接近正常聽力的同儕,也就是說,在3.5歲之前,聽覺區的可塑性是較高的。

個人心得:
「何時是植入電子耳的黃金期?」這個議題一直為聽損兒的家長、耳科醫師以及聽力師所關心。在這篇研究報告中,研究者嘗試從大腦皮質聽覺誘發反應的角度來找尋答案。與前人的研究一致的是,在愈早植入電子耳的兒童身上可觀察到較成熟發展的聽覺通道。本篇報告有價值之處在於研究者整理出P1波的正常範圍,然而若能加入受試者的語言測驗分數,比較P1潛時值與語言能力的相關性,將更有助於說服讀者P1可當作聽知覺發展的參考指標。

本篇報告中並未詳細提供聽障組在手術前的聽力損失程度。依據筆者的臨床觀察, 只要在術前仍有殘存聽力並持續接受聽能訓練中期及晚期植入電子耳的聽損兒亦可能達到良好的成效(此研究結果將發表於2008年台灣耳鼻喉科醫學會學術研討會)。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研討會]2008/11/07 97年度聽語障輔具供需產官學研討會

0 意見

一、日期及場地:

  • 日期:民國97年11月7日(週五)
  • 場地: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客家文化會館」(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3段157巷11號)
二、主辦單位:
  • 內政部
三、承辦單位:
  • 內政部「溝通與資訊資源推廣中心」
四、合辦單位:
  • 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 中華民國聲暉聯合會
  • 財團法人科技輔具文教基金會
五、參加人員:
  1. 政府主管聽語障輔具之各級機關人員;
  2. 各縣市輔具中心人員(含專業團隊);
  3.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會員;
  4. 聽語障輔具生產、製造、供應廠商;
  5. 對研討會主題有興趣與需求之身心障礙者與團體。
六、日程:
  • 08:40 - 09:00 報到
  • 09:00 - 09:05 開幕式
  • 09:05 - 10:00 研討主題一:聽語障的輔具需求研討(引言人:中華民國聲暉聯合會-江俊明副理事長、國立東華大學林明禎教授)
  • 10:00 - 11:00 研討主題二:聽語障輔具廠商的服務模式與現況研討(引言人:儷聲聽力保健中心-吳培政先生、朋笛國際有限公司-萬民族先生)
  • 11:00 - 12:00 研討主題三:聽語障者對輔具供需之因應策略研討(引言人:台灣聽力語言學會會長-葉文英治療師、國立東華大學楊熾康教授)
  • 12:00 賦歸
請多利用網路報名:www.unlimiter.com.tw或按此下載報名表

[新聞]肉毒桿菌可以治療耳鳴?

0 意見

編譯:蔡昆憲 (陽明大學醫工所聽語工程實驗室/博士候選人)

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有潛力的耳鳴治療方法 - 使用神經毒劑肉毒桿菌(Botox)。研究中,四分之一的耳鳴病患在經過肉毒桿菌治療後,他們耳鳴的症狀有所改善。

來自加州聖羅曼(San Romon)的加州耳研究所(California Ear Institute)的科學家對耳鳴患者進行一系列的耳鳴治療。26名病患在他們的耳朵裡被注入少量的肉毒桿菌;有7名病患在四個月後回報他們的耳鳴症狀有所改善,16名病患表示沒有改變,另外有3名表示他們的耳鳴變得更糟。

肉毒桿菌是一種神經毒劑,普遍用於整型外科與過度流汗、抽搐與其他症狀的治療。

為了支持本研究的結果,這項治療的實驗進行兩次。參加者被分為兩組,其中一組在第一回合的治療時被注射安慰劑,而另外一組在第二回合治療時被注射安慰劑。參加者並不知道他們注射的是肉毒桿菌或安慰劑。

實驗結果顯示安慰劑證實了肉毒桿菌治療的成效。部份參加者回報他們接受安慰劑注射後,耳鳴並沒有改善,其他的參加者則表示他們的耳鳴變得更糟。

這些科學家表示必須進行更多的研究以瞭解肉毒桿菌對耳鳴的影響,並研究如何將肉毒桿菌作為未來耳鳴治療策略的一部分。

原始出處:hear it
資料來源:www.meanshealth.de, www.innovations-report.com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參考資料]聽力科學期刊的Impact Factor (1)

5 意見

筆者身為一個研究生,自然要想辦法把論文投稿到「夠水準(?)」的期刊,以滿足筆者的畢業條件;又有時候我們想要知道某一個期刊的重要性如何時,我們經常會去考量期刊的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 IF)。

期刊的IF是用來計算某一期刊於某一年被引用之頻率,用以評量該期刊於某一學科領域內之相對重要性,同一學科領堿內,影響指數值越大,表示該期刊之重要性越高其主要目的為消弭出版論文篇數較多之期刊在只計算被引用次數時不公平性。IF的計算方法為:某期刊於前兩年中出版之論文於今年被引用之總數除以某期刊於前兩年中出版之論文總數然而,IF高並不一定真正反應出這個期刊的文章品質一定就很好。例如,一個內容錯誤的文章如果被拿來當反例,這樣也會被引用很多次,但卻不是好文章。

不過,畢竟國內的研究所普遍還是將IF當作是畢業的條件,學校或許會要求你的畢業條件要有幾篇SCI的文章(亦即你投稿的期刊要有IF),或投稿文章累計的IF要多少分以上。所以為了畢業的研究生們只好找這些有IF的期刊來投稿。如果想了解某一期刊的IF或其它相關的分析資料,大家可以參考Journal Citation Reports這個資料庫。

今天筆者來整理一下有IF的聽力科學期刊,供有投稿需求的朋友參考。不過本次整理的期刊屬於耳鼻喉科類別,事實上,聽力科學技術方面的文章也可能被投稿到聲學或是工程學上,這方面的期刊筆者留待下次整理。還請這個聽力科學領域的各位先進幫忙補充一下,看看是否有筆者漏列的期刊。

下列期刊依其IF的大小來做排序:

  1. IF = 2.275, JARO-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2. IF = 2.062, Hearing Research
  3. IF = 2.057, EAR and Hearing
  4. IF = 1.801, Laryngoscope
  5. IF = 1.426, Archives of Otolaryngology - Head & Neck
  6. IF = 1.417, Audiology and Neuro-otology
  7. IF = 1.410, Otology & Neurotology
  8. IF = 1.237, Annals of Otology Rhinology and Laryngology
  9. IF = 1.13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ology
  10. IF = 0.983, Acta Oto-Laryngologica
  11. IF = 0.85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
  12. IF = 0.771, American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事實上還有其它的耳鼻喉科期刊有IF,但這些可能都跟聽力科學比較沒有關係,比較偏向單純的耳科學。事實上,純粹比較屬於聽力科學的期刊又有IF的,現在只有的Hearing Research(比較偏聽覺生理學)、Ear and Hea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ology這三本。其它知名的期刊,像美國聽語學會的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JSLHR)、美國聽力師協會的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udiology (JAAA)以及另一本American Journal of Audiology (AJA),居然都沒有IF。不知是否是讀者群太小的緣故?

聽力科學研究者在聽力科學投稿期刊的選擇上有限。不過別擔心,下次筆者會整理一些聲學方面的有關聽力的期刊,替大家增加一點投稿的可能性。也希望大家可以分享這類的資訊,讓這份資料更完整。

2008年10月19日 星期日

[新聞]你知道嗎?水中生物也怕噪音

0 意見

本新聞轉載自2008年10月17日的苦勞網,原始資料來源為環保署,如不同意轉載,請聯絡板主刪除此篇文章。

環保署於97年10月15日邀請美國國家海洋漁業署(NMFS) 之旅美專家Mr. Shane Guan進行「鯨類與水中噪音」專題演講,依據他的調查研究,發現海底原來也是一個喧鬧的世界,但是人為的噪音確嚴重影響鯨豚的生存,因為這些海洋哺乳動物主要是靠聽覺感官來辨識環境,若聽覺產生紊亂,輕則受傷、聽力暫時損失,重則因行為產生偏差造成擱淺、死亡,影響其生存並破壞海洋生態。他呼籲民眾應關心水中人為噪音對鯨豚所造成的影響,人類也有義務維護鯨豚的生存環境。


Mr. Shane Guan指出,水域常見的人為噪音包括水中爆炸、商業海運、海軍聲納、海洋地質勘探、打樁、海底挖掘和開採石油的海岸工程與工業活動等。為了降低水中噪音對鯨豚的影響,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總署(NOAA)下的國家海洋漁業署(NMFS) ,依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實施一系列的減緩及監測措施,包括:(1)提供給施工單位動工的時程與地點的建議,避免對海洋哺乳動物衝擊。(2)劃出鯨豚聽力損傷的管制區域。(3)當海洋哺乳動物進入管制區域,工程必須暫停。(4)要求工程進行中,須對海洋哺乳動物進行監測。(5)針對製造噪音的機器採用逐級增加馬力的方式操作。(6)其他保育方式,例如打樁時用氣泡幕來減少噪音或用水中麥克風監聽對於海洋哺乳動物的衝擊等。希望藉由這些監測與減緩措施,NOAA與NMFS能夠在各種人為活動情況下,完成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MMPA)規範下對於保育與保護鯨類哺乳類動物的責任。

環保署表示,我國四面環海,蘊育著豐富的海洋環境資源,四周的海洋生物種類幾近全世界之十分之一,鯨豚的種類更超過全球的八分之三,為了下一代子孫能欣賞鯨豚翻騰的情景,我們有責任亦有義務維護鯨豚在海洋中寧靜的生存環境。該署也會重視這類生態衝擊,未來研究與增修相關規範。

延伸閱讀:海底其實很吵 鯨豚常常因此發瘋







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期刊目錄]2008年10月

0 意見

大家可以由此下載最新的聽力科學相關期刊目錄:按此下載

本目錄中蒐集的期刊目錄包括:

1. The Hearing Review - 2008.09
2. Hearing Journal - 2008.10
3.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JSLHR) - 2008.10
4.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udiology (JAAA) - 2008.04 (尚未更新)
5. American Journal of Audiology (AJA) - 2008.06 (尚未更新)
6. Ear and Hearing - 2008.09~10 (尚未更新)
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ology - 2008.09
8. Hearing Research - 2008.10
9. The Journal of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JASA) - 2008.09 (尚未更新)

本期的Hearing Review有4篇文章關於助聽器與電話相容性、電話使用技巧、擴音電話、字幕電話的討論,另外Hearing Journal也有1篇文章討論感音線圈與助聽器相容之聽覺輔具的未來發展。對於聽覺輔具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這些文章。

另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ology內有一篇Lisa Lucks Mendel (Ph.D)所撰寫的文章:Current considerations in pediatric speech audiometry,文中列出了一份嬰幼兒語音聽力檢查的語料清單,並做了快速的回顧。對於臨床工作者與研究人員來說,都是一份值得參考的資料。

最後,歡迎大家認領文章,撰寫摘要分享新知。摘要格式請參考:[網站相關]文章摘要撰寫格式

如要認領期刊文章撰寫摘要,請直接對此文進行回應,告知認領人姓名與欲認領文章的編號與題目。如該篇文章已經被人認領,建議挑選其它未被認領的文章,以免重複發文。

PS:目錄中的推薦閱讀清單,為筆者個人意見,僅供大家參考。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論文]植入型骨導式助聽器之模擬設計

0 意見

研究生: 潘世尉
研究生(英文姓名): Shih-Wei Pan
論文名稱: 植入型骨導式助聽器之模擬設計
英文論文名稱: Simulation of an implant bone conduction hearing aid
指導教授: 蔡正倫
指導教授(英文姓名): Cheng-Lun Tsai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 醫學工程研究所
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9
關鍵詞: 電磁驅動器 ; 骨導式助聽器 ; 有限元素分析法
英文關鍵詞: electromagnet ; bone conduction hearing aid ;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摘要
此研究所敘述之骨導式助聽器是使用一電磁鐵來驅動一個植入定位於頭骨上的永久磁鐵,以產生音頻的振動。而驅動永久磁鐵之電磁力的大小則是由磁鐵所處位置之磁場梯度與其本身的導磁係數來決定。

此研究的目地是應用有限元素的數學方法,來模擬電磁驅動器所產生的磁場與磁力,以改善驅動器的設計。藉由改變磁粉芯形狀的幾何參數可以修改線圈前方特定距離處的磁場梯度。其中,磁粉芯內芯的直徑與線圈尺寸比例對產生磁力大小的影響最大。模擬結果顯示,相對於目前所使用的電磁驅動器,可以將體積與重量減少 70%,並且同時提升5倍的磁力。

電磁驅動器的轉換效率會決定其耗電量,一個經過最佳化設計的驅動器可使用較少的電流來產生更大的磁力,並且無需犧牲體積與重無需犧牲體積與重量。

[論文]骨導式助聽器之研製

0 意見

研究生: 黃育堃
研究生(英文姓名): YU-KUN HUANG
論文名稱: 骨導式助聽器之研製
英文論文名稱: Design of bone conduction audiphone
指導教授: 蔡正倫
指導教授(英文姓名): Cheng-Jun Tsai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 醫學工程研究所
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4
關鍵詞: 震動式助聽器 ; 軟組織 ; 有限元素 ; 骨導式 ; 磁通密度
英文關鍵詞: soft tissue. ; bone conduction ; vibratile audiphone ; magnetic flux ; finite elements


摘要
助聽器依結構可分為口袋型、耳掛型、耳內型、眼鏡型等類別。耳塞式助聽器的電子元件易因潮濕而故障,所以必須定期保養、除溼,才可正常使用。一般人所使用的耳罩式或耳塞式耳機,有時因音量過大,配帶時會造成聽力的損毀,並且使用時會阻隔外界聲音,在許多場合都有安全上的顧慮。此研究計畫研製輕型的震動傳導式助聽器,希望將來能給聽障者,甚至一般人在傳統耳塞式耳機之外,能有另一種選擇。此研究考慮阻抗匹配設計電磁線圈,並使用電腦分析磁場分佈決定線圈與磁鐵的相對位置。模擬動態機械震動,以了解配帶時的震動幅度,更利用電腦軟體FEMLAB做磁力系統模擬,分析震動度最大的磁力點,並利用FEMLAB有限元素法分析求解,模擬電流通過線圈時,系統的磁通密度分佈,使用程式模擬底部磁鐵對頂部磁鐵的磁通密度影響,結果顯示當頂部磁鐵上下切齊線圈時,震動度將最大,並由實驗及理論證明線圈以對稱方式纏繞可產生最大磁力。

本計劃完成了小型震動式助聽器的設計製作,當聲音經由麥克風輸入後,音源訊號可透過放大器將聲音放大,此音頻訊號會驅動骨導式震動耳機產生震動,若配戴於頭顱上,即可清楚聽見聲音。實驗與模擬皆顯示震動耳機之震動幅度約為100μm。由實際組織震動量測顯示,軟組織比硬組織更具震動效果。此骨導式助聽器具有低阻尼、低摩擦力的機械結構,可以使能量有效率的透過組織傳遞,並實際可使聽障者聽到聲音。

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演講]2008/10/29 Application of implantable hearing device

0 意見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專題演講

  • 主講人:林永松 醫師/教授 (學經歷簡介)
  • 題目:Application of implantable hearing device
  • 時間:2008.10.29 (星期三) 19:30~21:30
  • 地點:台北護理學院聽語所教室一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內江街 89 號文教大樓四樓)
植入式助聽輔具(Implantable hearing device)係指透過侵入式的手術方式,將助聽輔具植入在人體內。此類助聽輔具的類型包括有:植入於耳後乳突骨的骨錨式助聽輔具(Bone-anchored hearing device)、植入於中耳的中耳植入助聽輔具(Implantable middle-ear device)、植入於耳蝸的人工電子耳(Cochlear implant)以及植入於腦幹的聽覺腦幹植入器(Auditory brainstem implants)等等。

或許是因為民眾對這類需動手術的植入式助聽輔具總有疑慮,且因需動手術而導致價格偏高。植入輔具除了最為人知且有最多臨床效益驗證的人工電子耳外,其它種類的植入輔具在台灣,甚至全球的的銷售市場都相對小了很多。然而,每種助聽輔具都有其適用的對象與範圍,這些植入輔具對於某些聽損的個案應該也會有不錯的改善效果,唯國內先前對此類輔具著墨的文獻與專家不多,導致大眾對植入式助聽輔具仍是一知半解。林永松教授是臨床醫師,同時對聽力學研究有相當的造詣,這場演講應該可以提供不少有用的資料給有興趣的聽者。

筆者亦發現一個介紹植入式助聽輔具的網頁(http://www.emedicine.com/ent/TOPIC479.HTM),由Jack A Shohet醫師所撰寫,大家也可以先看看這個網頁,對植入式助聽輔具備一定的了解後,再聽林永松教授的演講,或許會有更多的啟發。

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新聞]糖尿病患者聽損的機率大約是常人兩倍

0 意見

編譯:蔡昆憲 (陽明大學醫工所聽語工程實驗室/博士候選人)

過去有幾項小型的獨立研究指出糖尿病與聽力損失存在關連性,最新一項重大的美國國家型研究證實了這些論述。最新的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罹患聽損的機率大約是常人的兩倍。

根據這些發現,此項研究的研究者相信糖尿病是聽力損失明確的危險因子,聽力損失可以被視為糖尿病的併發症。糖尿病時常會損害內耳的神經與血管,這被視為導致糖尿病患聽損機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這項研究由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所完成,包含了20歲到69歲共5,140位成人。幾乎每十位就有一位是糖尿病患。

在這些罹患糖尿病的人中,21%的病患被發現有低、中頻率範圍的聽損;相較而言,非糖尿病患者大約僅有9%的比率。此外,大約54%的糖尿病患有聆聽高頻聲音的困擾;相較而言,非糖尿病患者大約僅有32%的比率。

這項數據適用於成人糖尿病患者,不論性別、種族背景、教育或收入,並根據年齡導致聽損的因素做出修正。

此項研究證實聽力損失與糖尿病存在緊密的關連,研究者建議所有的糖尿病患都需要做例行性的聽力篩檢。

來源:hear-it

研究出處:Kathleen E. Bainbridge; Howard J. Hoffman; and Catherine C. Cowie. Diabetes and Hearing Impair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udiometric Evidence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1999 to 2004.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8: 149 (1): pp.1-10 [link]

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書籍]聽力學詞典 - Comprehensive Dictionary of Audiology

0 意見

聽力學目前尚不是一門主流的科學,尤其對華人研究者而言,以中文撰寫的聽力學相關參考資料有限,有時候在撰寫論文或將英文專業文章翻譯成中文時,總是覺得手邊少了一本稱手的工具書。在此筆者推薦一本不錯的聽力學詞典給大家。


  • 書名:Comprehensive Dictionary of Audiology: Illustrate
  • 作者:Brad A. Stach
  • 出版商:Singular
  • 版次:第二版(2003年4月2日)
  • 語言別:英語
  • 頁數:400頁
  • ISBN-10: 1401848265
  • ISBN-13: 978-1401848262
  • 定價:48.95美元
  • Amazon書局連結(link)

這本Comprehensive Dictionary of Audiology: Illustrate內含約7,000條聽力學專業詞目。在撰寫英文論文,尋找專有名詞定義時相當好用。唯可惜的是,本書出版距今已有5年,對於近年突飛猛進的助聽技術而言,相關的專有名詞解釋略有不足。

另外筆者先前在中國出差時,看到這本Comprehensive Dictionary of Audiology: Illustrate已有簡體中文的中英對照譯本:聽力學詞典-英漢雙解,因此買回來參考。正如先前所言,中文的聽力學相關資料不足,因此有時在翻譯一些聽力學英文專有詞目時,往往沒有參考的書目而無從下手。這本聽力學詞典-英漢雙解在翻譯上可以提供不少的幫助。雖然兩岸對於某些專有名詞的翻譯略有不同,但整體而言,仍是一本不錯的參考資料。


  • 書名:听力学词典(英汉双解)
  • 作者:布莱德·斯坦克
  • 主編譯:吴展元、蒋涛、杨强
  • 出版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版次:第一版(2005年)
  • 語言別:簡體中文
  • 頁數:343頁
  • ISBN:7504639451
  • 定價:95元人民幣(平裝)

[研討會]美國聽覺學會年度會議徵稿

0 意見

美國聽學學會(American Auditory Society)為其在2009年3月5日到7日,於亞利桑納州(Arizona)斯科茲代爾(Scottsdale)舉辦的年度會議徵求稿件。

所有的投稿將會被大會委員會評審,所有的稿件只能透過官方網站上傳投稿。投稿截止期限為2008年12月10日。

相關連結: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新聞]熬夜壓力大 男子耳中風聽力險受損

0 意見

本新聞轉載自2008年10月7日的NOWnews,如不同意轉載,請聯絡板主刪除此篇文章。

東森新聞記者陳學風、陳志忠

耳朵也會中風?台中市一名33歲的黃先生在前幾天起床後,右耳突然聽不到讓他相當驚恐,經過醫師診斷發現,這是因為他經常熬夜、壓力大,加上血管收縮或病毒感染,才會產生突發性耳聾,一旦延誤就醫很可能導致喪失聽力。

黃先生因為右耳中風,所以手機響個不停就是找不到在哪。他說,早上起床之後就發現耳朵好像聽不見,他以為是耳鳴並嘗試吹氣,可是都沒效果。黃先生最近工作壓力大,所以經常熬夜,加上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的症狀,在天氣轉涼的情況下,讓他右耳產生突發性耳聾。

黃先生表示,耳朵有一點不平衡的感覺,當他在聽聲音的時候,好像都在一個空曠的空間聽見別人的聲音,他緊急就醫並持續打類固醇,才讓右耳慢慢聽得到。對此,耳鼻喉科醫師黃啟源表示,會引發突發性耳聾跟血管突然收縮及病毒性感染有關,除了季節變化容易引發外,生活作息不正常、熬夜或者是長期處在噪音環境中也會使得病情加重。

黃啟源指出,會有突發性耳聾是因血管孿縮的關係,另外也有可能是不知名病毒侵犯聽神經所引起,大概有30%以上的病人聽力不會再恢復。黃啟源還提醒,一旦內耳中風,經常伴隨暈眩,有1/3的民眾受損的聽力不會恢復,所以儘量少熬夜、放鬆生活步調就能避免耳朵中風。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產品]真正開放的耳內型助聽器 - "be" by ReSound

6 意見



GN ReSound不愧是開放式技術的領航者,這款be助聽器,又再次帶給筆者驚喜。GN ReSound將此技術稱為看不見的開放式技術(invisible open technology, IOD)。be將麥克風獨立在助聽器本體外,麥克風可固定在concha cymba的位置,而喇叭與助聽器本體則塞入耳道裡面。從外觀來看,確實幾乎看不見助聽器。


真不曉得GN ReSound的工程師們是如何設計出這款與眾不同的耳內機設計。我們最近常看到喇叭在耳內(Receiver in the ear, RITE)的耳掛機設計,但be是第一款將麥克風獨立在助聽器主機外的助聽器。仔細看一看be的外觀示意圖。1.助聽器主體;2.出聲孔(喇叭在底下);3.耳垢擋板;4.電池座;5.麥克風管;6.麥克風;7.麥克風收音孔;8.型號與序號標籤。


傳統的耳內型助聽器,尤其是CIC深耳道型,由於麥克風、喇叭、晶片等等零件全部都需設法塞到小小的空間內,因此能開立的通氣孔大小相對有限(如下圖右所示)。此外,傳統的耳內機大多需要訂製以配合耳道與耳廓的形狀,製作相對費時。be將麥克風獨立出去,將助聽器主體設計為方形,如下圖左所示,當助聽器主體塞入耳內時,相對的通氣孔既多且大。就GN ReSound內部的研究來看,受測者表示這樣的設計比傳統耳內型助聽器,甚至比開放式選配迷你BTE都來得舒適。另一方面,由於麥克風與喇叭的相對距離較遠,其抗回饋音的能力應該比傳統的CIC深耳道助聽器優異,真是獨具巧思的設計。

這樣的設計看起來有不少優點,但筆者好奇的是,每個人的耳道寬度不一樣,因此助聽器本體塞入耳道內時,不知道能不能有效配戴?尤其西方人與東方人耳道尺寸的差異又是這麼大。筆者無法從GN ReSound網站得到be的尺寸資料,不過該公司產品經理Michael Howitz表示,經過測試,有90%的使用者均能配戴的很好。

從官方的技術資料來看,be適用的聽損範圍高頻最多可達65 dB HL,最大的輸出聲壓約為109 dB SPL,滿檔增益(FOG)為34 dB。看來最多僅適用於中度聽損的患者。有趣的是,不像現在助聽器顏色越來越鮮豔多樣,官方強調be只有5種配合膚色的顏色,這是因為反正be幾乎不會被看見,所以也就不用這麼多顏色。

這麼有趣的助聽器大約10月1日開始銷售,但國內真正要引進來可能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畢竟適用的客戶有限,價位應該也不便宜。然而筆者還是希望代理商能趕快引進來,讓我們親身體驗看看這種新設計是否確實能對耳內機的市場造成震撼。

參考資料:


2008年10月5日 星期日

[書籍]言語科學-理論與臨床應用 再刷了!

0 意見


還記得2006年8月,我們陽明大學醫工所聽語工程實驗室的楊順聰教授與幾位同學翻譯出版了這本「言語科學-理論與臨床應用」。歷經兩年的時間,本書再度於2008年9月再刷出版,真是可喜可賀。雖然國內對聽語科學研究的人較少,讀者群不是很多,但我們仍希望本書能對華人界在聽語科學方面的研究做出一些貢獻。

本書的翻譯花了我們相當多的時間與心力,內容相當充實。本書也同時被列為台灣聽力語言學會的參考書目,如果有哪位老師有機會指定這本書為授課書目,請通知我,我會請出版社贈書一本給您做參考。希望大家能 多多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謝謝。


=============================================

書名:言語科學-理論與臨床應用
作/譯者:C.T. Ferrand著;楊順聰校閱;林珮瑜、何恬、李芳宜、林香均、李沛群、蔡昆憲譯
出版社:心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8/31
ISBN:9577029221
頁數:472
開數:18
重量:700
售價:NT :550

內容介紹:
  言語科學利用臨床實務上最新的儀器量測技術,提供言語發音、言語知覺的聲學與生理學整合知識。透過本書的導引,讀者得以輕鬆自如地結合溝通障礙的科學理論與臨床管理,使得理論數據不僅產生實質的意義,也更容易被接受,不再望之卻步。各章節以闡述基礎理論開始,並進一步將此原則應用於診斷與疾病管理。本書內容豐富,包括言語發音與知覺的原理、相關的解剖與生理知識、以及最新的科學技術,整體內容的編排對於讀者與教師都很合適。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本書以小單元編排,後續可融會整合為言語科學內較大的知識範疇。

目錄: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聲音的本質
第三章 頻率與強度的臨床應用
第四章 呼吸系統
第五章 臨床應用:呼吸異常對發音的影響
第六章 發聲系統 
第七章 頻率變動率、振幅變動率與品質測量之臨床運用
第八章 構音系統 
第九章 臨床應用:母音與子音的構音問題 
第十章 聽覺系統
第十一章 臨床應用:聽覺障礙的知覺問題、語言與閱讀障礙與構音異常
第十二章 言語產生與言語知覺模型與理論 

本書在博客來網路書店的連結: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42035

本書在心理出版社網站的連結:
http://www.psy.com.tw/product_desc.php?products_id=758

[參考資料]行政院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報告

0 意見

國內的行政院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內有許多值得參考的聽力研究調查報告,有興趣的研究者可以下載回來看看。

其中,聽力監視系統資料庫內有各年度不同年齡層與不同職業別的勞工聽力閾值資料,統計數量相當龐大,值得參考。例如95年度的「勞工保險預防職業病健康檢查噪音作業聽力檢查統計年報」,其目的為:蒐集噪音作業勞工聽力檢查各頻率聽力閾值資料,建立該群體聽力資料庫,並評估聽力損失情形,做為噪音作業勞工聽力保護計畫之參考。資料來源來自勞工保險局「勞工保險預防職業病健康檢查」。勞工保險預防職業病健康檢查指定醫院將勞工健檢聽力檢查書面資料彙報至勞保局申請檢查費,由本所以人工方式進行資料鍵入,再加以統計分析。聽力受檢日自95年1月1日至95年12月31日,分析約100家醫療院所通報約2,080家事業單位受檢資料,共計122,974人次聽力檢查資料。

另外,可以看看該所網站上的出版中心,例如在「各年度研究報告」中有許多嚴謹的報告,例如:1.
噪音暴露勞工服用抗氧化藥物對噪音引起的聽覺影響;2. 勞工聽力損失之風險評估;3. 防音材料性能研究─材料穿透損失測定系統之建立;4. 防音材料性能評估─吸音率測定系統建立與比對等等。這些研究報告包含了醫學、聽力學、聲學等等領域,對我們從事聽力相關研究的人來說,這些用政府資源做出的報告相當值得我們參考。

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產品]GN ReSound dot助聽器獲2008年red dot工業設計大獎

0 意見

dot助聽器

  • red dot獲獎年份:2008
  • 製造商:GN ReSound, Glenview, USA
  • 內部設計(In-house design):William Campbell, Gregory Prutnikov
近年來聽損者已經逐步接受配戴助聽器以改善自己聆聽品質的觀念,配戴助聽器已漸漸不再被視為殘障的象徵。然而,傳統助聽器膚色的外殼與龐大的外型,實在對較年輕的聽損者族群沒有什麼吸引力。因此,近年來助聽器大廠們紛紛引入工業設計,讓助聽器就像精品一樣,變得越來越時尚,其中不乏外型與功能上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產品。

筆者近期將會介紹近年來獲得工業設計大獎的聽力輔具作品,讓大家欣賞這些獨具巧思的作品。首先將由獲得紅點工業設計大獎(red dot design award)的作品開始介紹開始介紹。

德國red dot工業設計大獎設立于1955年,由歐洲具聲望的非營利組織德國設計協會Design Zentrum Nordrhein Westfalen 所設立,是目前是全球規模最大、最負盛名的工業設計賽事之一。最近一年,已有60個國家,超過10,000件作品參加這項比賽。2008 年贏得 red dot 的產品公司包括 Apple、Sony、BMW、Acer、Nokia、Adidas、Mercedes-Benz、Philips、Lenovo...等,因此贏得red dot設計大獎足以表現一家公司卓越的設計水準。

自2004年,GN ReSound靠推出全球第一款開放式選配(open fitting)的助聽器ReSound AIR而首次獲得紅點設計大獎後,2008年GN ReSound憑藉dot助聽器,再度獲得大獎。

dot的設計理念是希望提供助聽器使用者一個「看不見」的解決方案。這款助聽器非常的迷你且輕巧,重量僅有1.4公克,且其外型能夠很伏貼地順著人耳的形狀。這款助聽器同樣採用開放式選配的設計,其耳管非常的細且透明,因此配戴這款助聽器時很難被其它人看見。從審美的角度來看,dot助聽器提供14種顏色以因應每一種膚色與髮色的搭配。


dot採喇叭在耳內(receiver in the ear, RITE)的設計,如下圖所示。dot支援多種不同開放程度的耳塞,也支援客製化耳模的製作,足以因應面對不同聽損程度的彈性,對於聽力師與聽損者而言算是相當友善的設計。
圖左:dot的喇叭前有HF3型耳垢擋板(藍色)以防止耳垢損壞喇叭。
圖右:dot的喇叭可以方便地替換不同的開放式耳塞。


單以在red dot的獲獎記錄來看,GN ReSound是唯一在助聽器方面獲獎兩次的助聽器製造商。但可惜的是,筆者覺得dot跟現今市面上許多的迷你型耳掛機相比,在外型上並無特別突出的地方。相較起來,2007年獲獎的Phonak Audeo與benerfon brite助聽器比今年的dot令人驚豔許多,下次我們來看看Audeo與brite的風采。

更多關於dot助聽器的訊息,請參考:http://www.trydotbyresound.com/

2008年10月3日 星期五

[專欄]語音聽辨測驗設計的新思維

1 意見

(由於筆者最近去加拿大出差,所以網站的更新比較慢,今天先以之前筆者發表在台灣聽語學會第二十二期電子學報的專欄文章分享給大家,之後再恢復正常的更新。)

編輯的話

王南梅(聽語電子學報主編)

語音辨識能力反應聽損者在聽覺現實環境中所面臨的問題,如何設計適當的評估工具以反應對話中許多語音特質,而能正確測量出來流暢對話聲學特質確實是一項挑戰!聽損者語音辨識測驗發展需從語音結構、單詞、雙詞、多詞、甚至語句,成人或兒童語料庫、依據何種語料庫、語音錄製程序、施測方式與測驗環境等等均會影響測驗信度與校度。近年來我們樂見這樣的測驗發展已見曙光,雖然未來更需要整合聽力學、語音聲學、語言學、工程學、測驗學等跨領域學門繼續發展;而近年來陽明醫工所發展出的實驗室與研究環境確實讓人羨慕,更高興看到他們近年來與聽語人員合作的研究成果,本期主題文章由陽明醫工所蔡昆憲博士候選人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語音聽辨測驗設計的新思維」,希望能帶給聽語人員更多臨床運用的省思。


語音聽辨測驗設計的新思維

蔡昆憲 楊順聰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聽語工程實驗室

過去語音聽辨測驗的設計規範與問題

語音聽辨測驗是臨床上普遍使用的一種聽力測驗,常用以評估聽者在日常生活中聽辨語言的能力、分類聽損的程度與類型、評估聽損者在治療(藥物、手術、配戴聽覺輔具)前後的表現、並提供資訊於聽能復健計畫的擬定與管理等。為確保施測的信度與效度,過去語音聽辨測驗常遵守三個主要的設計規範:(1)施測語料應具有常用度,以確保受測者對於測試語料皆能熟悉,而不會受教育程度不同所影響;(2)測試詞表應為語音均衡(phonetic balance),亦即各表中的音素分佈應近似日常會話出現的比例。然而,Lehiste & Peterson (1959)認為單音節字要達到真正語音均衡相當困難,日常生活的語音更會因為協同構音而影響聲學特性,因此提出音素平衡的概念,要求各詞表中的音素分佈比率應與其在常用字彙中的音素分佈比率相同,藉以評估受測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溝通能力;(3)測試詞表應具有同質性(homogeneity),亦即測試詞表間的聽取效能應具有一致性。

過去語音聽辨測驗材料(Egan, 1948; Hirsh et al., 1952; Tillman & Carhart, 1966; 王老得 & 蘇富美, 1979)在設計時,首先會挑出一群常用且有意義的單音節字(monosyllabic words),從中盡可能組出符合音素平衡的詞表,最後再透過一群正常聽力的聽者來評估詞表是否具備同質性。此外,聽力師也常將每張含50個字的全表,拆解成每張含25個字的半表供臨床使用,藉以縮短施測時間並減少受測者的疲憊效應。然而,過去的語音聽辨測驗材料實際應用於臨床時,卻面臨信效度不佳的問題。

我們認為這可能是由於下列幾個原因所造成:(1)人工挑詞很難組出多張完全符合音素平衡的詞表。人工挑詞耗時費力,因此符合音素平衡的詞表數量有限,例如國外常用的CID W-22與NU-6均只有四張全表,而國內常用的中國語音均衡字彙表(王老得 & 蘇富美, 1979)則只有兩張全表。對某些需要多次利用語音聽辨測驗以進行聽能復健評估與規畫的個案,如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的使用者,詞表的數量不足可能會造成受測者的學習效應,進而使詞表的信度與鑑別度不足。此外,中國語音均衡字彙表在編制時,並未考量到華語四個聲調的出現比率,因此未充分符合語音均衡或音素平衡的原則。(2)過去半表常由全表任意拆解而成,然而每個單音節字的誤聽率並不相同,半表間的聽辨難易度可能因此而不同,且無法符合音素平衡。國外研究亦顯示半表間複本信度以及全表與半表間折半信度尤其不佳。(3)國內並未有標準化錄音的測試材料供臨床使用。由於語音的聲學特徵會隨不同人發音而有所差異,甚至相同語者於不同時間發同一個音都有可能不同,未使用標準化錄音的語料施測,可能會影響語音聽辨得分的信度。

新的詞表設計方法

為了克服先前語音聽辨測驗設計上的缺失,我們實驗室一直致力於改良詞表設計的研究。李沛群、蔣燿宇、蔡昆憲、楊順聰(2005) 首先將基因演算法(genetic algorithm)應用於音素平衡詞表的設計上。利用基因演算法,我們可以任意指定詞表內各個音素與聲調的出現次數,藉以自動且快速的產生多張完全滿足音素平衡的全表或半表。以單音節字來看,我們平均僅需不到10秒的時間便可以產生一張符合音素平衡的全表。先前很難組出多張完全符合音素平衡詞表的問題便不再困難。

另一方面,為克服半表間複本信度以及全表與半表間折半信度不佳的問題,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詞表設計方法。我們認為詞表在設計時,不單詞表間應具有同質性,更應設法降低測試項目間的聽取效能變異度(interitem variability),亦即測試項目亦需具有良好的同質性。搭配基因演算法,我們便可從一群常用度高且具高度同質性的字詞中產生多張符合音素平衡的全表與半表。為此,我們與台北護理學院聽語所的曾麗惠、吳政融設計了一套華語單音節字音語音聽辨測驗(Mandarin monosyllable recognition test),簡稱MMRT詞表,並提供男性錄音的標準化錄音語料,希望藉以取代中國語音均衡字彙表,供華語使用者在臨床與研究上使用。

在MMRT詞表的設計上,我們從具五百多萬條詞目的中研院漢語平衡語料庫3.1版中,將所有字詞拆解成共4,733個單音節字,並將同音異字合併計算並剔除輕聲字音後得到1,125個單音節字音。為考量常用度,我們選取最常出現的700個單音節字音(累進百分比為98.38%)做為初始語料。接著,為確保測試項目的同質性,我們透過20位正常聽力的成人,量測這700個單音節字音的心理量化函數(psychometric function),藉此選定出348個具高度同質性的單音節字音。接著,依中研院漢語平衡語料庫中聲母、韻母與聲調的出現率,計算出聲母、韻母與聲調在50個單音節字音全表中的出現次數,以確定詞表符合音素平衡。此外,MMRT詞表編制除符合音素平衡,更希望能滿足臨床上使用全表與半表的需求,因此將聲母、韻母與聲調在50個單音節字音全表中的出現次數平均分配給兩組半表,稱為A組半表與B組半表。因此,每張半表含有25個單音節字音,其表內聲母、韻母與聲調的出現機率與全表非常相似,故華語單音節字音語音聽辨測驗的全表與半表均可視為音素平衡。依據半表內聲母、韻母與聲調的出現次數,我們利用基因演算法設計出六張半表,A組與B組各三張半表,分別為A1、A2、A3、B1、B2與B3。任一A組半表可與任一B組半表可以組成符合音素平衡的全表,分別為A1B1、A1B2、A1B3、A2B1、A2B2、A2B3、A3B1、A3B2與A3B3共九張。統計結果顯示,MMRT詞表間具有高度的表間同質性,同時測試項目間的聽取效能變異度明顯小於過去的詞表(MMRT: 2.0 dB;PAL PB-50:11.2 dB;CID W-22:7.2 dB)。

為確保MMRT詞表在臨床上的信度,我們與吳政融以及林口長庚醫院耳科的吳哲民主任對30位感音神經性聽損者,在安靜環境下,以其最舒適響度級(MCL)進行信度量測。統計結果顯示,MMRT詞表具備良好的全表與半表重測信度、全表與半表之複本信度、以及全表與半表間之折半信度。尤其在半表的複本信度上,過去半表的複本信度在0.67到0.95之間,而MMRT半表的複本相關係數在0.87到0.95之間,相關性更高且變動範圍更小。對於全表與半表間之相關性,過去詞表的折半信度為0.62到0.99,而MMRT詞表的折半信度則在0.90到0.99之間,同樣相關性更高且變動範圍更小。由此可見,這份採新設計方法的MMRT詞表,確實克服了過去詞表在設計與使用上的難題。

討論與結論

我們認為語音聽辨測驗詞表在設計時,不單需考慮常用度、音素平衡與表間同質性,同時也需考量測試項目的同質性。從一群常用度高且具高度同質性的字詞中,產生全表與半表均符合音素平衡的詞表,可以有效改善詞表的信度。我們據此概念設計的MMRT詞表已被Ear and Hearing雜誌所接受,如想了解更詳細的設計細節,請參考這篇即將被刊登的文章。而MMRT詞表於安靜環境下,對感音神經性聽損者的信度研究資料,目前則正在整理以便之後的投稿。透過這份嚴謹設計的MMRT詞表,還可以進行非常多的信效度研究:例如,量測MMRT在噪音環境下的信度、與HINT(hearing in noise test)測驗的關連性、驗證耳蝸後聽損(retrocochlear hearing loss)的患者其聽辨率-音強函數曲線(P-I function)是否確實有回跌(rollover)現象等等。我們為MMRT詞表製作了一份標準化錄音的施測光碟,若有研究或臨床上的需要,歡迎與作者聯絡索取。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過去詞表在設計與使用上的問題,並據此提出了新的詞表設計方法。同時,為了方便產生詞表,我們設計了基因演算法這個可以自動挑詞的電腦程式。我們可以思考如何透過這些工具,增加詞表應用上的彈性。例如,針對高頻聽損者,或許可以產生含高頻子音(如ㄗ、ㄘ、ㄙ…等)較多的詞表,供聽力師確認助聽器是否確實能對高頻語音提供有效的補償。此外,透過MMRT詞表的信度評估,我們證明了從348個常用度高且具高度同質性的單音節字音中,產生出的音素平衡詞表,均具有高度的信度。未來對於需要重複施測的個案,我們甚至可以隨時產生無限多張符合音素平衡的詞表,以避免受測者的學習效應。過去台灣在聽語方面的研究,多延續著國外的研究方法與流程。然而,我們應該試著跳出過去的規範與框架,從中尋求更多研究與發展的可能性。

Reference
  • Egan, J. P. (1948). Articulation testing methods. Laryngoscope, 58, 955-991.
  • Hirsh, I. J., Davis, H., Silverman, S. R., Reynolds, E. G., Eldert, E., Benson, R. W. (1952). Development of materials for speech audiometry.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Disorders, 17, 321-337.
  • Lehiste, I., Peterson, G. E. (1959). Linguistic considerations in the study of speech intelligibility.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31, 280-286.
  • Li, P.-C., Chiang, Y.-Y., Tsai, K.-S., Young, S.-T. (2005). Genetic algorithm for the efficient selection of disyllabic word lists used in Mandarin speech discrimination tests. Medical & Biological Engineering & Computing, 43(5), 648-657.
  • Tillman, T. W., Carhart, R. (1966). An expanded test for speech discrimination utilizing CNC monosyllabic word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Auditory Test No, 6. TX: Brooks Air Force Base.
  • Tsai, K.-S., Tseng, L.-H., Wu, C.-J., Young, S.-T. Development of a Mandarin monosyllable recognition test. Ear and Hearing, (In Press).
  • 王老得, 蘇富美. (1979). 中國語音均衡字彙表之編製研究. 中耳醫誌, 14(2), 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