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 ReSound不愧是開放式技術的領航者,這款be助聽器,又再次帶給筆者驚喜。GN ReSound將此技術稱為看不見的開放式技術(invisible open technology, IOD)。be將麥克風獨立在助聽器本體外,麥克風可固定在concha cymba的位置,而喇叭與助聽器本體則塞入耳道裡面。從外觀來看,確實幾乎看不見助聽器。
真不曉得GN ReSound的工程師們是如何設計出這款與眾不同的耳內機設計。我們最近常看到喇叭在耳內(Receiver in the ear, RITE)的耳掛機設計,但be是第一款將麥克風獨立在助聽器主機外的助聽器。仔細看一看be的外觀示意圖。1.助聽器主體;2.出聲孔(喇叭在底下);3.耳垢擋板;4.電池座;5.麥克風管;6.麥克風;7.麥克風收音孔;8.型號與序號標籤。
傳統的耳內型助聽器,尤其是CIC深耳道型,由於麥克風、喇叭、晶片等等零件全部都需設法塞到小小的空間內,因此能開立的通氣孔大小相對有限(如下圖右所示)。此外,傳統的耳內機大多需要訂製以配合耳道與耳廓的形狀,製作相對費時。be將麥克風獨立出去,將助聽器主體設計為方形,如下圖左所示,當助聽器主體塞入耳內時,相對的通氣孔既多且大。就GN ReSound內部的研究來看,受測者表示這樣的設計比傳統耳內型助聽器,甚至比開放式選配迷你BTE都來得舒適。另一方面,由於麥克風與喇叭的相對距離較遠,其抗回饋音的能力應該比傳統的CIC深耳道助聽器優異,真是獨具巧思的設計。
這樣的設計看起來有不少優點,但筆者好奇的是,每個人的耳道寬度不一樣,因此助聽器本體塞入耳道內時,不知道能不能有效配戴?尤其西方人與東方人耳道尺寸的差異又是這麼大。筆者無法從GN ReSound網站得到be的尺寸資料,不過該公司產品經理Michael Howitz表示,經過測試,有90%的使用者均能配戴的很好。
從官方的技術資料來看,be適用的聽損範圍高頻最多可達65 dB HL,最大的輸出聲壓約為109 dB SPL,滿檔增益(FOG)為34 dB。看來最多僅適用於中度聽損的患者。有趣的是,不像現在助聽器顏色越來越鮮豔多樣,官方強調be只有5種配合膚色的顏色,這是因為反正be幾乎不會被看見,所以也就不用這麼多顏色。
這麼有趣的助聽器大約10月1日開始銷售,但國內真正要引進來可能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畢竟適用的客戶有限,價位應該也不便宜。然而筆者還是希望代理商能趕快引進來,讓我們親身體驗看看這種新設計是否確實能對耳內機的市場造成震撼。
參考資料:
- http://www.bebyresound.com/index.htm:官方網站
- Can an In-the-Ear Device to Truly Open? Yes!, Hearing Review (2008.08):對be的設計理念與聲電特性表現有相當多的介紹,值得參考。
- Interview with Michael Howitz, Director of Product Management, ReSound US, Audiology Online (2008.10.6):be助聽器產品經理的專訪。
6 則留言:
這款助聽器好像是巨泉代理的,我上週有帶我奶奶過去配助聽器有看到,不過因為預算買了另一款防水的助聽器。
另一種真正隱形的是荷蘭的Q (www.exsilent.asia), 我前天在台中頌恩助聽器公司看到 他只有一個主機放到耳道裏 外面完全看不到 愛漂亮的媽媽一點都不擔心顯老 不過這款要使用者自己去戴看看才知道戴不戴的進去
謝謝妳的意見,這個產品的設計確實很棒,請問使用的效果如何呢?歡迎妳分享媽媽使用的經驗!
Q style的助聽器設計感很棒,但我也很好奇它的音質及 使用上會不會有些小問題,太小的機器如果機器不夠強壯使用上會不會不太適合老人家。
ExSilent有在今年的EUHA助聽器展設攤展示,我對此產品很有興趣,特別請我同事過去瞭解。對於該產品,我同事的意見為:
1. 體積沒想像中的小,相對於東方人的耳道體積,可能有很多使用者無法配戴。
2. 音質不佳,雜音多。
3. 助聽器本體外的矽膠套管(含耳塞)建議一個月換一次,耗材價格高。
4. 產品單價較高,主要針對金字塔頂端客戶。
不可諱言,此產品的外型確實吸睛,希望ExSlient能針對體積與音質加以改善,相信可以吸引到合適的使用者。
謝謝你完整的解釋,我看了它的網站也覺得外型相當吸引人,但似乎僅只於此,我想選擇助聽器外型隱密很重要但機器的音質跟穩定度更重要。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