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吳政融 (台北護理學院聽語所/碩士研究生)
審稿人:蔡昆憲 (陽明大學醫工所聽語工程實驗室/博士候選人)
文章出處:
篇名: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methods of limiting the maximum output of hearing aids
作者:Inge Savage, Harvey Dillon, Denis Byrne, Herbert Bachler
出處:Ear & Hearing (2006), vol. 27, No. 5, pp550-562
研究動機:
所有助聽器於設計時,皆會運用不同限制輸出的方式,以避免聲音過度增益導致使用者不舒適,甚至對其殘存聽力造成傷害。本研究旨在瞭解助聽器使用者對於不同最大輸出限制(maximum output limiting)方法的喜好,並希望能藉由本研究找出於臨床選配助聽器時如何決定採用何種最大輸出限制的準則。
研究方法:
受測者為19名中度到重度感音神經性(sensorineural)或混合性(mixed)聽力損失者。年齡範圍從24歲到76歲,平均年齡為59歲。實驗所採用助聽器為Phonak NAL 13-EF或NAL 675-CI實驗用耳掛式助聽器,此兩款助聽器在最大輸出限制上,有尖峰消除、快速臨界壓縮與慢速臨界壓縮等三種供選擇,可單獨使用亦可將任兩者合併採用。為瞭解實際助聽器使用者對於各種輸出限制技術的喜好,作者採用配對比較(paired comparison)方式,將本研究分為以下三部分:實驗一、請受測者於日常生活中比較尖峰消除(peak clipping)與臨界壓縮(compression limiting)的不同。實驗二、於實驗室中用75dB SPL與80dB SPL語音混合噪音為刺激音,請受測者比較尖峰消除、臨界壓縮與尖峰消除結合臨界壓縮三種之間差異。實驗三、於實驗室中用75dB SPL與80dB SPL語音混合衝擊性噪音為刺激音,請受測者比較尖峰消除、快速臨界壓縮與尖峰消除結合快速臨界壓縮三者,是否結合慢速臨界壓縮的差異。
研究結果與討論:
於日常生活情境中,受測者對於尖峰消除與快速臨界壓縮兩種設定的喜好未達顯著差異。在實驗室中,受測者主觀喜好在快速臨界壓縮與尖峰消除結合快速臨界壓縮兩種上,均優於單獨使用尖峰消除。值得注意的是,在配對比較實驗中慢速臨界壓縮無論與快速臨界壓縮或尖峰消除結合,在受測者的喜好均表現明顯差異。因此,根據本實驗數據顯示對於中度到重度聽損者而言,慢速臨界壓縮應為較理想的輸出限制方式。雖然在尖峰消除、快速臨界壓縮與兩者合併時的比較無顯著差異,但受測者整體呈現喜好尖峰消除比例最少的輸出限制方式。
個人心得:
雖然此研究所採用助聽器為線性放大,而非目前市面主流動態範圍壓縮(wide dynamic range compression)。因此,如將本研究結果應用於非線性助聽器,其最大輸出限制的設定改變對於使用者影響應較不明顯,但其結果對於臨床選配仍具一定參考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