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8日 星期五

[專欄]一耳的世界 「單聲櫃族」的痛

0 意見

作者:張秀雯 (振興醫院聽覺醫學中心/聽力師)
發表於2007/03/31聯合報

不久前,新聞報導鳳飛飛小姐早在24歲時右耳即失去聽力,多年來飽受單耳失聰之苦。令人欽佩的是,這位永遠的天后靠著僅剩的左耳聽力,在歌壇上交出一張張漂亮的成績單。

右耳聽不見 鳳飛飛照唱
一般人或許認為,只要一隻耳朵就夠用了。的確,單耳聽力喪失並不若雙耳來得嚴重,然而少了接收聲音的管道,仍會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以鳳飛飛小姐為例,單耳失聰限制了收聽聲音的方向,在舞台上表演時,往往需要側身靠好耳聆聽音樂。其實,戴助聽器的人都了解,戴兩耳效果比戴一耳好。



曾有位媽媽得知一歲女兒只有一邊耳朵聽得到聲音後,一直追問單耳聽力有什麼影響?建議她以棉花塞住一邊耳朵一周試試看,實際體驗她女兒的感覺。一周後她打電話來:「以一邊耳朵生活真的好辛苦喔,在吵雜的地方根本聽不大清楚,需要非常的專心,還常常要別人靠到好耳那一邊說話才能聽清楚!」

搞錯誰在說 常常顧人怨
誠如這位母親所言,單耳失聰將導致在吵雜環境下收聽聲音訊號的困難,甚至搞錯聲音方向來源等。對於「單聲櫃族」來說,最大困擾在於看來與一般無異的耳朵外觀,卻只能有一邊功能,他們的障礙是隱形,易招來誤解。

門診常發現,許多人到兵役體檢才發現一邊耳朵聽不見;也有許多國小學童是在用耳機聽音樂時,以為一邊耳機壞了沒聲音,才被家人發現一耳失聰。也就是說,一邊耳朵的聽力似乎能夠應付生活中大部份需求,因此被檢測出單耳失聰狀況後,絕大部分患者往往被告知不需過於擔心,因為還有一邊耳朵可以聽得到。

躲進無聲裡 奇蹟在哪裡

對於日常生活或學習上的影響,或許因人而異,但卻也有許多「單聲櫃族」必須長期活在受人誤解的世界,甚至封閉了自己,嚴重影響社交行為。事實上,許多醫護人員對於單耳失聰患者未能提供足夠資訊,導致許多患者被檢測出聽力損失問題後,只能活在「等待奇蹟出現」的漫長日子中。

一位父親在孩子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後,得知孩子一耳聽不見,帶著小嬰兒逛遍各大醫院,除了希望奇蹟出現外,也希望有人解決他的疑惑,「請告訴我單耳失聰對我的孩子會有哪些影響?如果一隻耳朵就夠用的話,為什麼要推行新生兒篩檢?如果真的不會有影響,為什麼要這麼早就告訴我孩子聽力異常的事實?」

聽覺輔具多 選擇速配的
其實,大部分「單聲櫃族」均會定期回診追蹤聽力,以確定好耳聽力不變,也希望奇蹟出現使聽力回復正常。事實上,定期追蹤聽力並非唯一可幫助自己的一件事,單耳失聰若已造成工作或生活上的障礙時,應藉由適當聽覺輔具解決單耳收聽的困擾。聽覺輔具種類繁多,因應不同的需求,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輔具。

顏小姐(化名)未能聽到來自壞耳側車庫出車警鈴聲,差點釀成意外,建議她在壞耳使用「對側傳導型助聽器」,在壞耳接收聲音後,傳至好耳收聽,立即改善了她的困擾。

各款助聽器 重拾雙聲道
劉經理(化名)在會議場合常無法聽清楚討論內容,甚至無法集中注意力。其實在這種惱人情況下,他並不需要助聽器,只要藉由「調頻助聽系統」的輔助,就可以解決問題。將「調頻助聽系統」麥克風置放於會議桌上,所接收的聲音會傳至戴在好耳的接收器,不論發言者坐在哪個方位,均可清晰收聽到發言內容。

還有植入式骨導型助聽器等等,都是可以輔助單耳失聰患者重拾「雙聲道」世界。「單聲櫃族」不要灰心絕望,奇蹟是可自己創造的!

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

[摘要]Influence of music and music preference on acceptable noise levels in listeners with normal hearing

0 意見

撰稿人:何承諭 (陽明大學醫工所聽語工程實驗室/碩士研究生)
審稿人:張慧珊 (陽明大學醫工所聽語工程實驗室/博士研究生)

文章出處:
篇名:Influence of music and music preference on acceptable noise levels in listeners with normal hearing
作者:Gordon-Hickey S, & Moore RE.
出處: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udiology (JAAA), Volume 18, Number 5, 417-427
出版年份:2007

研究動機:
這篇文章主要研究音樂背景噪音中的ANL (可接受噪音等級)和人聲背景噪音中ANL的不同,以及各種音樂樣本中的ANL和個人對音樂偏好之間的關聯性。ANL的定義是個人聽取語音時可接受的最大背景噪音值。研究結果證明聽者對音樂背景噪音中的ANL比對聲背景噪音中ANL有更好的接受度;而各種音樂樣本中的ANL和個人的偏好沒有關聯性。因此,音樂背景噪音在聽覺的處理方式上似乎與人聲背景噪音是不同的。



研究方法:
參與者為24個正常聽力的女性成人,年齡範圍從20到29歲,平均年齡23.54歲,參與研究前皆通過聽力篩檢(500、1000、2000及4000 的聽閾值皆低於25 dB HL),全部都是以英語為母語的美國人,而且沒有耳鳴、中耳疾病、神經疾病或言語-語言疾病等疾病史,也無服用中樞神經系統抑制藥物。

所有測試歷時約90分鐘,每次測試之前,會先給予受測者口頭與書面的說明。測試完成後,還會請受測者完成各種音樂樣本中的ANL與個人對音樂偏好的問卷調查。

此研究中所使用的主要語音為男子的連續語音,考慮使用的音樂樣本因研究(Rentfrow and Gosling, 2003; Weisskirch and Murphy, 2004)證實年輕人較喜愛搖滾樂,因此本研究中使用的六個音樂樣本皆為搖滾樂,而此研究中所使用的人聲背景噪音為twelve-talker babble (TTB)。

ANL測試步驟與先前ANL的相關研究(Nabelek et al., 1991; Rogers et al., 2003; Nabelek, Burchfield, et al., 2004; Freyaldenhoven, Nabelek, et al., 2005; Freyaldenhoven, Thelin, et al., 2005; Nabelek et al., 2006)相同。受測者距離喇叭1.5公尺,與喇叭呈0度角;告知受測者可調整主要的刺激音或是背景噪音的音量。測得最大舒適閾值(MCL)和背景噪音閾值(BNL)後將其相減就可求得可接受噪音閾值(ANL),即 ANL=MCL-BNL。

使用ANL測試中使用的六個音樂樣本中來挑選受測者個人對音樂的偏好,將原始六個音樂樣本兩兩配對後產生30組音樂樣本,此30組音樂樣本皆會測試兩次以增加可信度。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篇研究結果顯示音樂背景噪音中的ANL平均值(6.25分貝)比人聲背景噪音中的ANL平均值(9.92分貝)來得低,換句話說,以音樂為背景噪音時,受測者的接受度較人聲噪音時高。而在各種音樂樣本中的ANL值和個人對音樂偏好之間沒有顯著相關,因本研究只選擇一種類型的音樂樣本(搖滾樂),猜測可能因選擇音樂樣本種類太少有關,因此建議後續研究時應選取多種類型的音樂樣本。

個人心得:
這篇文章主要探討當聽語音時,遇到音樂背景噪音與人聲噪音,即音樂背景噪音中的ANL (可接受噪音等級)和人聲背景噪音中ANL的不同,以及各種音樂樣本中的ANL和個人對音樂偏好之間的關聯性。一般來說,人們說話時,放音樂與旁邊有其他人說話,後者比較容易使對話受到干擾;而如果音樂是否為喜歡的音樂,並沒有很大的差異;語音的處理優先度大於音樂。

[摘要]Fitting Options for Adults with Unilateral Hearing Loss

0 意見

撰稿人:張秀雯 (振興醫院聽覺醫學中心/聽力師)
審稿人:張慧珊 (陽明大學醫工所聽語工程實驗室/博士研究生)

文章原始出處:
作者: Michael Valente
篇名: Fitting Options for Adults with Unilateral Hearing Loss
出處: The Hearing Journal, 60(8): 10-18
出版年份: 2007

文章內容摘要:
針對單側聽損者,一般認為以好耳側來收聽語音,或是選擇「適當的座位」(preferential seating)就足以改善聽取聲音上的困擾。然而本文的作者認為單側聽損者隨時隨地需如同雷達般偵測環境中的語音訊號是相當困難且疲累的。作者對於單側聽損的定義是好耳側聽力正常(聽閾值小於20dB HL),壞耳的聽力損失程度嚴重到已無法經由助聽器獲得幫助,亦即是所謂的〝unaidable hearing〞。

單側聽損者在接收聲音時所面臨的困難包括無法辨別聲音的來源、難以理解壞耳側的語音以及在噪音環境下語音辨別的能力較差等。在本文中作者詳細介紹了數種適合單側聽損者的聽覺輔具,整理如下表一。



表一、適合單側聽損者的聽覺輔具


作者並不建議使用傳統式對側傳導助聽器(conventional CROS)。當語音訊號在好耳側而雜訊在壞耳側時,使用傳統式對側傳導助聽器反而會將雜訊傳至好耳,使得原本沒有困難的收聽狀況變差。這也是大多數單側聽損者對傳統式對側傳導助聽器不甚滿意的原因之一。作者指出,若能使用雙耳式對側傳導助聽器(BICROS),在壞耳側的助聽器加裝音量控制鈕,當壞耳側傳來雜訊時,供使用者自行調降音量;好耳側則使用「開放式耳模」(open earmold),進一步降低壞耳側所傳來的雜訊。在另一方面,作者亦希望能有產品以數位訊號處理的方式來刪除噪音。也就是說,壞耳側的助聽器能在一偵測到雜訊時即自動關閉,如此一來就可以改善壞耳側接收雜訊而影響配戴者收聽能力的缺點了。目前,市面上最新的對側傳導助聽器不需線路來連接兩耳間的輔具,但是發射器與接收器間的距離需在6.5英吋內(大約16.5公分)。每增加半英吋,增益量會減弱3至4分貝。無法調整頻率反應,以提供適當的增益量亦是此種輔具的缺點之一。

作者與其研究團隊在1995年曾提出一份「半跨顱式對側傳導助聽器」的研究報告,報導12名單側聽損者對於壞耳側配戴強力輸出型耳內助聽器(ITE)的接受度。其中有一半的受試者在研究結束後繼續使用此種輔具,其餘的受試者則覺得無明顯的改善,因而選擇不戴助聽器或是使用自己的助聽器。病人拒絕配戴的原因包括回饋音及助聽器在耳道內產生震動感。有趣的是,繼續使用此種助聽器的患者均為雙耳跨傳值最小的個案。作者亦建議使用真耳測量法來選配此類輔具 (Valente et al.,1995; Valente, 1995)。測量的方式描述如下:將探管麥克風(probe microphone)置於壞耳內,量測250Hz至8000Hz的「跨顱閾值」(transcranial threshold),其單位為「音壓分貝」(dB SPL)。所量測到的跨顱閾值即為壞耳側配上助聽器後的最低真耳助聽後反應(real ear aided response, REAR),此音量足以跨傳至好耳,因此可視為選配時的目標增益量(prescriptive target)。早期的類比式助聽器往往受限於回饋音而無法將增益量調高至跨顱閾值之上,因此未能成功選配於單側聽損者身上。而最新一代的數位訊號處理技術能大幅改善回饋音的問題。

作者將「真正跨顱式對側傳導助聽器」分為三種:
(1)傳統式骨導助聽器 - 在壞耳側的顳骨上放一骨導震動器將聲音訊號傳至好耳之耳蝸收聽。眼鏡式骨導助聽器或髮圈式骨導助聽器(有口袋型與耳掛型)均是這類的輔具。其優點是所需的音量極少,因骨導的雙耳跨傳閾值為0分貝之故。
(2)骨導植入式助聽器(Bone-Anchored Hearing Aid, BAHA) – 需透過手術在顳骨上安裝一裝置以擺放骨導震動器。
(3)耳內型骨導助聽器(TransEar,由Ear Technology公司生產) - 在壞耳側配戴一外型如耳掛型助聽器結合耳內型助聽器之輔具,震動器安裝於耳內機的耳道處。聲音由耳掛機接收後,傳至耳內震動器,透過震動的方式將訊號傳至好耳的耳蝸收聽。

使用此種助聽輔具時,好耳的骨導閾值愈接近0分貝(250 Hz至4000 Hz),選配的成功率愈高。

透過此篇文章,作者希望能將以下的觀念傳遞給讀者:
(1)單側聽損的確會造成溝通上的困擾。
(2)轉向音源處或是使用對側傳導式助聽器(CROS)不應是單側聽損者唯一的復健方式。
(3)有許多聽覺輔具可以改善單側聽損所帶來的困擾。
(4)建議多嘗試採用無線式對側傳導助聽器、耳內型骨導助聽器、骨導植入式助聽器、半跨顱式對側傳導助聽器或真正跨顱式對側傳導助聽器。

個人心得:
作者以其豐富的助聽器選配經驗向讀者介紹單側聽損成人的各類聽覺輔具選擇,在閱讀後著實獲益良多。有趣的是,本文作者並未將個人化調頻系統(personal FM system)列入建議的輔具之一。然而在上一期Page 10的文章中,Tharpe博士回顧文獻中對於單側聽損學童的研究,得到的結論是個人化調頻系統對於語音辨識的幫助最大。若能讓單側聽損的兒童嘗試本文所提及的聽覺輔具,再與調頻系統比較,應是個有趣的議題。

2007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書籍]言語科學-理論與臨床應用

3 意見


不好意思,工商廣告一下。這本「言語科學-理論與臨床應用」是我們陽明大學醫工所聽語工程實驗室楊順聰教授與幾位同學共同翻譯的書目。雖然花了我們許多時 間與心力,但這本書相當紮實,是一本值得參考的書目。如果有哪位老師有機會指定這本書為授課書目,請通知我,我會請出版社贈書一本給您做參考。希望大家能 多多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謝謝。


=============================================

書名:言語科學-理論與臨床應用
作/譯者:C.T. Ferrand著;楊順聰校閱;林珮瑜、何恬、李芳宜、林香均、李沛群、蔡昆憲譯
出版社:心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8/31
ISBN:9577029221
頁數:472
開數:18
重量:700
售價:NT :550

內容介紹:
   言語科學利用臨床實務上最新的儀器量測技術,提供言語發音、言語知覺的聲學與生理學整合知識。透過本書的導引,讀者得以輕鬆自如地結合溝通障礙的科學理 論與臨床管理,使得理論數據不僅產生實質的意義,也更容易被接受,不再望之卻步。各章節以闡述基礎理論開始,並進一步將此原則應用於診斷與疾病管理。本書 內容豐富,包括言語發音與知覺的原理、相關的解剖與生理知識、以及最新的科學技術,整體內容的編排對於讀者與教師都很合適。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本書以小單 元編排,後續可融會整合為言語科學內較大的知識範疇。

目錄: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聲音的本質
第三章 頻率與強度的臨床應用
第四章 呼吸系統
第五章 臨床應用:呼吸異常對發音的影響
第六章 發聲系統 
第七章 頻率變動率、振幅變動率與品質測量之臨床運用
第八章 構音系統 
第九章 臨床應用:母音與子音的構音問題 
第十章 聽覺系統
第十一章 臨床應用:聽覺障礙的知覺問題、語言與閱讀障礙與構音異常
第十二章 言語產生與言語知覺模型與理論 

本書在博客來網路書店的連結: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42035

本書在心理出版社網站的連結:
http://www.psy.com.tw/product_desc.php?products_id=758

2007年12月25日 星期二

[新聞]嘈雜的玩具可能會損傷幼童的聽力

0 意見

編譯:蔡昆憲 (陽明大學醫工所聽語工程實驗室/博士候選人)

玩具安全是今年的熱門議題,美國視覺與聽力協會(Sight & Hearing Association)告誡家長們留意另一項具潛在危險的玩具:嘈雜的玩具(noisy toy)。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者特別針對嘈雜玩具的音量進行一份調查報告,他們從市場上買來20款可能產生危險音量的玩具,這20款玩具其喇叭的音量全部高於90分貝(dBA),其中高達15款玩具的音量高於100分貝,最高甚至達118.5分貝。暴露在這種高音量下不到15分鐘,幼童的聽力即可能受到損傷。 大於85分貝的聲音便可以造成耳朵永久性的損傷。愈大聲的聲音僅需愈短的時間便可能導致傷害。舉例來說,聆聽85分貝的聲音達8小時便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聽覺損傷;而僅需聆聽100分貝的聲音達15分鐘,耳朵的毛細胞即開始受損。根據美國國立職業安全與健康協會(NIOSH)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導方針,超過85分貝每3分貝時,所能容許的噪音暴露時間便必須減半。



由於幼童的手臂臂長較短,這些嘈雜的玩具也因此更接近幼童的耳朵而容易導致聽覺損傷。不同於哽噎等傷害,目前並沒有玩具造成聽力損失的統計報告,這是因為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幾乎無法去追蹤其起源。正因為缺少這樣的統計數據,家長們也因此忽視了玩具可能造成的聽覺損傷。

為了保護幼童的聽力,美國視覺與聽力協會提供以下的提示:
  • 在你買玩具之前先聽看看。如果你覺得玩具的聲音很大聲,那麼對你的孩子而言這種音量就太大了。
  • 在玩具的喇叭前黏上膠帶等遮蔽物,可協助降低玩具的音量。
  • 購買具有音量控制功能的玩具。

本文摘錄自:http://www.sightandhearing.org/news/healthissue/archive/hi_1207.asp

您可以在該網頁下載一份嘈雜玩具的清單。

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新聞]長期忍受噪音 血管易硬化

0 意見

本新聞轉載自2007/12/23的蘋果日報,如不同意轉載,請聯絡板主刪除此篇文章。

【邱俊吉╱台北報導】後天就是聖誕節,最近很多人跑趴(party,舞會)狂歡,但一項最新完成的研究顯示,長期處於舞會等噪音環境中,易導致血管硬化,提高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醫師建議民眾應盡可能遠離噪音,不僅保護聽力,也可保護血管。

這項研究由台大職業醫學研究所與中國醫藥大學進行,針對汽車工人的工作環境,將其分成85分貝高噪音暴露組與60分貝低噪音暴露組,並請他們戴上血壓計。結果發現,高噪音暴露組的血管彈性較低噪音暴露組差。



上夜店應遠離喇叭
參與研究的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大成說,該研究顯示噪音會影響血管結構,降低血管彈性,若長久暴露在噪音下,就有可能導致高血壓。該研究成果已刊登於11月份《環境衛生觀點》(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中。

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則說,噪音會影響聽力、降低血管彈性,更可能提高罹患冠心症或腦中風的風險。林杰樑說,大卡車聲約85分貝,熱門音樂聲卻可達120分貝以上,建議愛上夜店、跑趴狂歡的人,應遠離出音喇叭處等,降低噪音對健康的危害。

避免血管硬化須知
  • 控制體重,避免肥胖導致高血脂與高血壓
  • 減少鹽分攝取,因為鈉離子成分易刺激血壓上升
  • 多補充抗氧化物類食物,如柑橘、奇異果、深綠色蔬菜,以及五榖、堅果、橄欖油等
  • 最新研究發現噪音會降低血管彈性,應遠離噪音
資料來源: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蘇大成、國泰醫院家醫科醫師葉姿辰

2007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新聞]迷你助聽器紅豆大 約一萬元(黏於耳膜 2年後上市 嘉惠15萬聽損者)

1 意見

本新聞轉載自2007/12/20的蘋果日報,如不同意轉載,請聯絡板主刪除此篇文章。

【邱俊吉╱台北報導】國內約有十五萬名須配戴助聽器的聽力損傷患者,但傳統助聽器得塞滿耳朵洞口,台大醫院與慈濟醫療團隊近來合作研發出一款迷你助聽器,外型如一顆紅豆大,將其黏於耳膜上,透過配戴在外耳的麥克風,即能聽到外界聲響,適用於輕至重度聽障患者,預估兩年後上市。


國內研發
研究團隊成員、慈濟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李家鳳說,輕度聽障者聽不到二十至四十分貝的聲音,重度聽障者聽不到七十至九十五分貝的聲響;悄悄話約三十分貝,喧鬧的街道為九十分貝。

不用手術配戴方便
李家鳳指出,一般助聽器須塞置於聽障者的耳道,造成異物感等不適;中耳植入型助聽器,則需動刀將助聽器植進耳內聽小骨上;而直徑僅約零點五公分的迷你助聽器,使用時患者只需以凡士林將其黏於耳膜上,不需手術即可透過戴在外耳的麥克風,收聽到外界聲響。且因耳膜是密封的,不必擔心迷你助聽器跑進耳內的問題。因此助聽器研發成果申請專利中,成品仍無法曝光。
台大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劉殿楨說,該款迷你型助聽器完全由國人自製研發,預估兩年後上市,售價可壓低在一萬元以內;至於黏在耳膜上約零點五公分的耗材,在老鼠等動物實驗中,兩個月內都未掉下,且就算脫落再購買,價格約兩千元,對使用者負擔不大。
李家鳳指出,目前國內助聽器仰賴進口,一般售價約二至三萬元,中耳植入型則高達二十五萬元。

對極重度聽障無益
劉殿楨說,迷你助聽器仍不夠完善,例如實驗發現它對極重度聽障(九十五分貝以上)幫助不大。
國泰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羅師宏說,耳道內助聽器的配戴者,超過五成會抱怨耳朵有悶塞感,若助聽器小到可以黏在耳膜上對患者將是福音。

迷你助聽器原理示意圖
用麥克風收集聲音並轉換成電流,電流再轉換成光學訊息,透過光照管打光在黏於耳膜上的助聽器,助聽器內線圈會產生磁場,進而震動耳膜,聽障患者即可聽到聲音。

迷你型助聽器小檔案
外型:約0.5公分,如1顆紅豆大,0.9公克重
優點:
  • 耳道內不用塞任何器材,免除異物感
  • 採光驅動模式,聲音清晰
  • 不用手術,配戴方便
配件:懸掛於外耳的收音麥克風
使用禁忌:
  • 耳膜正值發炎
  • 耳膜有穿孔者
費用:預計兩年後上市,預估售價在1萬元以下

資料來源:醫師李家鳳、醫師劉殿楨

2007年12月20日 星期四

[期刊目錄]2007年12月

14 意見

大家可以由此下載2007年12月的研究期刊摘要:按此下載

如要認領期刊文章撰寫摘要,請直接對此文進行回應,告知認領人姓名與欲認領文章的編號與題目。如該篇文章已經被人認領,建議挑選其它未被認領的文章,以免重複發文。

[網站相關]文章摘要撰寫格式

0 意見

1. 每篇文章的摘要應包含下列五個部分:

  • 文章原始出處:題目、作者、期刊名、期號、頁碼、年份。
  • 研究動機:作者為何想要進行這項研究?作者想要解決什麼問題?這篇文章的研究目的為何?
  • 研究方法:研究中是否有進行某種假設?研究的材料與方法為何?
  • 研究結果與討論:列出文章中重要且具代表性的研究數據。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麼訊息?
  • 個人心得:個人對這篇文章的見解?跟自己研究有何關連之處?

2. 文章摘要撰寫應簡潔、順暢、不要太冗長。

3. 文章摘要撰寫時應採用段落式的完整陳述,而不要採用條列式的敘述方式。

4. 為維護文章原始作者與出版社的版權,請勿在文章摘要中使用未經授權的圖片、圖表等資料,儘量以文字陳述為主,或搭配自己重新設計過的圖表。

5. 文章摘要撰寫時應充分了解文章內容,勿傳遞錯誤資訊給大眾。撰寫時若有無法確定之處,請先與專家或同儕討論,並檢附該段文章原文給讀者參考。

[網站相關]網站成立宗旨

0 意見

本網站成立宗旨乃摘錄編輯最新之國內外聽力研究期刊內容,並提供聽力科學與聽力產業相關的最新資訊給華語人士。因此,我們將每月定時發佈聽力研究相關期刊的目錄,以便大家認領文章並撰寫摘要。在此希望各界人士能夠共同參與這個撰寫最新研究中文摘要的計畫,成為華語聽力界的知識提供者。此外,我們也歡迎大家在此發表各種聽力相關的專業報告。希望藉由資訊傳遞與臨床經驗的交流,同時汲取歐美聽力科學研究的優點,以帶動華人聽力研究與產業的進步。

我們目前挑選了9本聽力相關期刊,每月定時將更新目錄:

  1. The Hearing Review
  2. Hearing Journal
  3.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JSLHR)
  4.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udiology (JAAA)
  5. American Journal of Audiology (AJA)
  6. Ear and Hearing
  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ology
  8. Hearing Research
  9. The Journal of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J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