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

[新聞]小兒中耳積水治療保健 中醫有一套

本訊息轉載自6/1的中央社,如不同意轉載,請聯絡板主刪除此篇文章。

一到八歲的小朋友,大約兩成機率會發生中耳積水,反覆發作是造成聽力障礙的常見原因,三軍總醫院提出中醫療法,視病童給予四神湯藥膳與通氣散等藥方,加上耳門等穴位按摩與針灸等,有助於強化體質,降低中耳炎發生的機率。


三總中醫部醫師林健蓉指出,小朋友的耳咽管較成人短、寬且平軟,在感冒、急性中耳炎之後,病菌很容易從口咽經耳咽管(歐氏管)到達中耳,造成中耳發炎反應而積水,症狀是耳朵悶塞感、傳導性聽力喪失、平衡障礙等。

她說,中醫在治療中耳積水急性期時,是先投以疏風清熱、散解風邪的藥物,例如銀翹散、荊防散毒散,如果病況持續很久,可能病童體質脾虛或腎虛,會用通氣散、通翹活血湯、補中益氣湯、耳聾左慈丸、桂附八味丸,視體質加減藥方運用,而針灸與穴位按摩可選擇聽宮、聽會、耳門、翳風等穴位。

考量到孩童可能不愛針灸,林健蓉健議,如果孩子沒有裝上中耳通氣管,家長可幫孩子做「鳴天鼓」,將十指置於孩子頭顱的枕部,雙手掌心按壓雙耳,然後放開雙手,因為壓力改變,耳朵會有敲鼓般的聲音;或以手掌置於耳朵,雙手食指、中指橫按在頭枕部,再把食指疊在中指上面用力滑下,扣擊枕骨,如同擊鼓。

在日常的食療保健上,她指出,由山藥、薏仁、茯苓、蓮子、芡實等藥材做成的四神湯,兼顧補脾與利水作用,且味道甘甜,如果要長期食用,可以先請教中醫師判斷體質後加減運用。

林健蓉指出,西醫治療病患中耳積水是給予抗生素兩週,治療追蹤二、三個月後仍未積水消失,就會放置中耳通氣管,中耳通氣管通常會在耳膜滯留半年左右,但是病童反覆發作而經常吃抗生素,或是每次感冒就會中耳積水時,中醫提供了另一個治療及保健的好方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