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新聞]用基因科技預防遺傳性聾病

本訊息轉載自科技日報,如不同意轉載,請聯絡板主刪除此篇文章。

記者:何建昆

資料顯示我國(中國)現存聾人2004萬,占殘疾人總數的24.16%,占全國人口的1.58%。其中7歲以下聾兒80萬,并以每年新增3萬聾兒的速度在增長。其中這3萬聾兒中約60%是遺傳所致。目前,使重度耳聾患者重返有聲世界的最好方法是進行人工耳蝸植入術,然而如果對中國現有聾人全部進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至少需要耗資3.6萬億元。以我們現有的國力實現此目標尚有困難。當前,通過耳聾基因診斷明確病因、利用婚前咨詢和產前診斷來減少聾兒的出生是我國防聾治聾的根本途徑之一。



江西省蓮花縣清塘村,山清水秀。村里有一戶姓金的人家從清朝末年開始,這個家族傳宗接代的男人,幾乎一半非聾即啞。金家侄女李淑華因生了一個先天性耳聾的兒子,她給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喉科的楊偉炎教授寫了封信,很快,這封求救信轉到了在國內率先尋找典型遺傳性耳聾家系的該科博士王秋菊手里。王秋菊率調查小組即刻趕赴江西。經過查訪,她們發現金家五代直系血親的40多人中,耳聾的男性竟有9人!更奇特的是:家族中的女性均不發病,發病的均是直系女性的男性后代,均為隔代遺傳……調查小組給家族里的所有成員抽取了血樣,帶回北京展開基因檢查。

王秋菊博士和她的同事們經過研究,采用排除法,終于找到了這一家系中由女性攜帶的X染色體隱性遺傳的致聾基因。誰掌握了寶貴的耳聾遺傳資源,誰就擁有了揭開耳聾奧秘的金鑰匙。經過幾年努力,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研究所的專家們陸續收集到60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遺傳性耳聾大家系。

幾乎是在王秋菊在江西的家系調查工作獲得突破性進展的同時,剛從美國回國工作的袁慧軍博士也從山東傳來捷報:她們在德州發現了中國首例DFNA9遺傳性耳聾家系!這個家族四代193位成員中(其中在世的113人),竟有39個耳聾患者。這個家族的發病特征是:男女發病率相當,聽力損失隨年齡增長逐漸加重,均為“遲發性、進行性聽力下降”。

戴樸是已故姜泗長院士的得意門生,無論臨床還是科研都是韓東一麾下的得力干將。2003年他率先將耳聾基因診斷技術引入國內。為了掌握遺傳性耳聾的第一手資料,近幾年來,戴樸親自帶領由十幾名研究生組成的團隊,足跡遍布北京、上海、山東、山西、黑龍江、雲南、福建、廣東、江西、內蒙古、新疆、西藏、甘肅等24個省(市、區)的28個地區,收集了5000余例耳聾患者或家系的臨床資料和DNA標本。組建了中國最大的、保存標本超過5000例的聾病基因庫。

戴樸等的汗水沒有白流。他們獲得了符合中國人群遺傳特征的聾病基因流行病學數據,揭示了中國耳聾人群的發病病因———遺傳因素約占60%;GJB2和SLC26A4兩種基因突變分別為中國耳聾人群最常見的第一、第二位病因;繪制出中國耳聾人群常見基因突變圖譜,確立了各基因在中國人群的熱點突變,指導了耳聾篩查程序的確立及耳聾基因診斷芯片中基因及突變位點的確立,使耳聾基因診斷的程序科學化。

4年前,剛從美國歸來不久的戴樸與袁慧軍合作,針對線粒體母系遺傳氨基糖■類藥物敏感致聾位點線粒體A1555G突變,自主研制了相關基因檢測試劑盒(2006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應用此試劑盒在5000余例全國各地區聾校及醫院門診就診的耳聾患者中發現由線粒體DNAA1555G突變致聾的患者近200例,平均每發現1個線粒體A1555G突變的耳聾患者,就可以避免其家庭內約10個母系成員因應用氨基糖■類抗生素而出現耳聾,通過此試劑盒檢測出的陽性個體及其母系親屬將發給一張如前所述的“用藥指南”卡片,明確禁用氨基糖■類抗生素,在遺傳性藥物性耳聾的預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韓東一說,聾病防治主要包括傳導性耳聾和感音神經性耳聾兩個方面。半個世紀以來,傳導性耳聾已經取得成熟的經驗,治療有效率達90%以上。而感音神經性耳聾的防治是聾病基礎研究的熱點與難點。目前無論是產前診斷,還是胚胎篩查,都是對感音神經性耳聾的預防;至于治療,除了昂貴得難以普及的人工耳蝸外,目前仍束手無策。因此,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成了姜泗長院士生前未競的夢想。

今天,在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研究所耳神經生物中心的實驗室內,在儀器、試管、顯微鏡和資料堆間,一位42歲的教授正在圓著姜老的夢。他就是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研究所耳神經生物中心主任楊仕明博士。

生物新技術的應用推動了聾病基礎與臨床研究。從日本留學歸國不久,楊仕明利用基因敲除獲得了聾病動物模型,發現基因缺陷可以導致小鼠嚴重聽力障礙,并且內耳聽覺器官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害。

傳統觀點認為:由于毛細胞死后不會再生,因此感音神經性耳聾無法醫治。感音神經性耳聾最終得以治療之關鍵技術是毛細胞再生,而實現毛細胞再生最重要的是研發具有臨床應用前景的高效安全可靠的基因載體。目前,楊仕明課題組已通過基因轉入的方法,在豚鼠身上成功實現毛細胞再生,并得到了重復驗證,他樂觀地表示:“毛細胞再生的成功,為實施感音神經性耳聾的基因治療提供了可能。我希望這個實驗成果能在將來應用到臨床,早日拯救那些被宣判為‘不治’的耳聾患者。”

就這樣,韓東一團隊從聾病分子遺傳機制、聾病分子流行病學和耳聾基因診斷的臨床應用到聽覺神經生物學研究等三方面分兵把守,團結協作,在防聾治聾征途上不斷拓荒前行。近年發表論文68篇,其中SCI收錄23篇,最高影響因子12.43分。申請聾病相關基因檢測技術專利7項。研究成果在全國推廣應用已達50家。

沒有留言: